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充换电站评论正文

朝明充电 解决充电难的一个设想

2016-11-09 14:00来源:第一电动网作者:苏朝明关键词:充电桩充电桩模式充电网络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但是做充电服务这个行业,受制于目前的状况,如民众对电动汽车的认可度较低,电动汽车目前普及率不高,市场保有量较小,而且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改观等影响,总之目前这个市场较小,而且这个行业投资较大,短期内盈利困难——虽然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前景很大的市场。本创意相对于充电桩等方式,投资少得多。所以综上所述,要求投资这个设想的公司,一是要有远大的战略目光,二是要有强烈的环保意识,三是要有强大的爱国的、民族的情怀。支持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环保事业,支持中国的汽车工业,支持中国的汽车工业崛起甚至弯道超车!

本人经过长期对比充电桩模式,甚至换电模式,认为它们不适合我国大面积推广,如果据此发展下去,将影响国家推广电动汽车的战略。

我认为,电动汽车由于其本身特点,其充电过程永远不可能像燃油车加油那么快捷方便。要想电动汽车达到燃油车那种使用水平,靠越来越大的充电机是行不通的,也就是靠几十秒钟到几分钟就把电池充满,那是不现实的。那样的话,单台几百千瓦甚至几千千瓦的充电机,一个城市几千台几万台充电机同时使用,对电网来说,几乎是灾难性的,毁灭性的;这样的快充,对电池来说无疑也是灾难,因为快充对电池伤害太大了,严重减少电池的寿命;如果靠大面积推广几十千瓦的充电桩,前文也说了,既不理想也不现实;再说了,靠这样的充电桩,消费者使用不方便,那么厂家只能靠提高满电续航里程来弥补,将来电池的能量密度大幅提升了,电动汽车的续航上升到以千公里作为续航单位,其结果是电动汽车的价格成了天价。比如,假设说将来锂空气电池研发成功了,8000wh/kg的能量密度,即100公斤可携带800度电,百公里耗电10度,可续航8000公里。就算电池价格下来了,按0.6~1元/瓦时,100公斤800度电,光电池成本就要48万至80万,加上其它,这样的车售价肯定超过百万,甚至几百万,而且在家里充一次电可能要几天甚至十几天。这样的车,离老百姓恐怕更远了,有什么意义呢?

有人说,用换电的方法可以解决电动汽车的充电问题。电动汽车没电了,换一组电池继续跑,而且换电的时间很快,分分钟搞定。我却不看好这种方式,因为它至少有两个问题无法解决:1.采用换电的方法,电动汽车总体上来说就要多备电池,就算换电公司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不必每辆车多配一组电池,按每辆车平均配1.5个电池组,其成本和盈利最终还是要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其次大量的电动汽车,所需的备用电池也是海量,其仓储,运输也是不菲的投资和运营成本,这些靠那点谷底电价是无法抵消的,最终还是都要转嫁到车主身上,导致车主用车成本居高不下,最终必然使电动汽车丧失其使用成本低的优势;2.如果大规模推广换电模式,由一家或数家换电公司经营,那么这些公司规模势必很大,规模大了势必自己生产电池或联合电池厂商生产电池。这样基于他们自身的利益,届时势必反对新技术电池入市,避免他们自己现有旧电池过早退市。这样就必然影响电池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进而拉开我国动力电池与世界的差距,进一步影响电动汽车与世界的差距。

所以说,换电技术在某些特定领域使用是可以的,比如出租车等等,但个人认为不适合整个电动汽车界大面积推广。电动汽车的主要能量补充方式还是要靠充电。要使电动汽车达到燃油车的使用水平,只能靠发达的充电网络。社会上保有一辆电动汽车,其充电车位就应该有3~5个,所以全国将来应该有几千万,几亿甚至十几亿的充电车位,让电动汽车无论走到哪都能充电。这样的充电网络,这样多的充电车位数量,靠充电桩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只能靠全民参与才能实现。电动汽车的续航不用很长,有200~500公里就够了,最多600公里,因为90%甚至更多的私家车每天的行驶量不会超过100公里,偶偶的远行,能及时补电才是关键。换言之,充电网络决定了电动汽车的续航,也就决定了民众的接受程度,也就是决定了电动汽车的未来!

原标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解决充电难的一个设想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充电桩查看更多>充电桩模式查看更多>充电网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