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煤油灯”相关结果29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2008-11-03

      无电区的农牧民仍以酥油灯煤油灯和蜡烛照明,在步入现代文明的时候,仍无条件收看电视节目。

      来源:国际电力网2008-10-29

      30年前,每到夜晚,只有昏暗的煤油灯照亮偏僻的小岗村;1982年,小岗村正式通电了,虽然只有简陋的一条线路,全村人还是欢天喜地。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08-10-23

      所以在那时虽然通电了,但仍有好多人选择点煤油灯,就一般人家天不彻底黑下来都不敢开电灯。2002年,这是让我们看到光明的一年,也是你们最辛苦的一年。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08-10-22

      所以在那时虽然通电了,但仍有好多人选择点煤油灯,就一般人家天不彻底黑下来都不敢开电灯。2002年,这是让我们看到光明的一年,也是你们最辛苦的一年。

      来源:国际电力网2008-10-22

      %26ldquo;30年前,我生活在永平县龙门乡只有10多户人的一个小山村,那时村里没有通电,每到夜晚来临,家家户户都点煤油灯。...李玉河告诉记者,随着大理供电能力的提高,居家生活条件和质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今,油灯成为了遥远的记忆,城市里各种霓虹灯争奇斗艳,新兴的太阳能路灯发出耀眼的光。

      来源:电网新闻网2008-10-21

      上世纪七十年代,电力供应严重短缺,工业企业经常开三停四,城乡居民照明用电隔天拉闸限电,煤油灯、矿烛成了居民家中不可缺少的生活日用品。

      来源:电力新闻网2008-10-17

      企业为拉闸限电叫苦不迭,农民因为电价太高,而重新燃起了煤油灯。盼电苦,办电难,用电贵,折腾着老百姓的心。...中篇:“户户通电”让煤油灯成为历史 通过“两改一同价”的实施,山区农民有电用不上,有电用不起的情况得到根本改观。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08-10-15

      山区农民有电用不上,有电用不起的情况得到根本改观,但在贫困的山区,还有相当数量的无电户们只能守着豆大的煤油灯,默默承受贫困生活的煎熬。于是一场消无电户的户户通电战役在全市打响。...电网:从“电灯不如油灯亮”到“坚强电网” 1972年6月20日,延安地区电业管理局成立。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08-10-14

      山区农民有电用不上,有电用不起的情况得到根本改观,但在贫困的山区,还有相当数量的无电户们只能守着豆大的煤油灯,默默承受贫困生活的煎熬。于是一场消无电户的户户通电战役在全市打响。...电网:从“电灯不如油灯亮”到“坚强电网” 1972年6月20日,延安地区电业管理局成立。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08-09-28

      叶华兵 小学五年级以前,我基本上是伴着煤油灯长大的,偶尔享受一下电灯带来的光明也是在去父亲单位小住的时候。...1968年父亲从部队退伍后被分到我们县当时最大的电厂——太湖县电厂工作,那时候电厂发的电仅供县城内几个大的企业及城内部分居民使用,农村还处在灯火昏暗的“煤油灯”时代。

      来源:安徽太湖供电公司2008-09-27

      我记得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一家大小永远有补不完的破旧衣服。等到衣服补丁多了、小了,实在不能穿了,母亲和大姐就把它洗干净,撕成一块块展开,用来纳鞋底。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08-09-26

      改革开放前,锦溪村还未通上电,照明基本靠煤油灯、蜡烛,更别谈电灯、电视,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一台装电池的收音机,大部分村民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时代”生活。...那时许大娘家里的唯一电器是1盏15瓦的电灯,大娘记忆优新地说,以往照明用惯了蜡烛、煤油灯,煮饭嗅惯了牛粪味,忽然看见了电灯,那份惊奇令全家人感到温暖无比;每月电费是2块钱,但全家人为了节省这2块钱的电费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08-09-19

      “是供电部门吹灭了北长滩村点了500年的煤油灯”,刘云说:“我对供电部门不仅仅是感激之情,他们的工作对我是极大的教育——要向供电部门那样为老百姓实实在在谋福祉。”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08-09-10

      在大柏村施工期间,我在煤油灯下用信笺写出了《瞧这伙年轻人----泗县山头镇程宅庄4青年农民架电纪实》,这是我的处女作,这篇文章在《中国电力报》以“程宅庄亮了”为标题发表,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电力报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08-09-09

      上世纪七十年代,电力供应严重短缺,工业企业经常开三停四,城乡居民照明用电隔天拉闸限电,煤油灯、矿烛成了居民家中不可缺少的生活日用品。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08-09-09

      20年前,该村400多户人家均靠种田过日子,由于土地贫瘠,生产方式落后,加上没有电,村子穷得“出名”,人均年收入不到千元,家家户户住的是茅草房,点的是煤油灯,当地流传这样一个顺口溜:“一年四季天天忙、节衣缩食少口粮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08-07-31

      、“以前没有电,我们主要是点煤油灯。为了省煤油,晚上吃过晚饭,八九点钟就睡觉了。现在电通了,电视也有了,我们不但可以...没有电,煤油灯成了照明的主要工具。如今,随着煤油价涨,村民们经常赶在天黑前吃饭。没有电,在外打工购买的手机只能在赶街的时候到外面街上充电。通电成了花围屯瑶胞们的梦想。

      来源:青海省电力公司2008-07-17

      我们感悟,选择文字是为了留住记忆,选择镜头是为了留住瞬间,而“户户通电”走进野牛沟,标志着这里将结束煤油灯、酥油灯的照明史,从此这个神话般的地方将走进信息化、科技化,这片土地也将因为有了电而带动海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08-06-25

      先是羊油灯煤油灯,后来点上了蜡烛,再后来花1000多块钱买了小型风力发电机,可以在大风天里点上15瓦的小灯泡,看12英寸“闪个不停”的黑白电视。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08-06-10

      读中学的时候为了能更多的争取学习时间,停电后总是挑灯夜战,那时的煤油灯是自制的,很简单,那跳动的火苗让我倍感时间的珍惜,也照亮了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记得小时候,家里条件差,起初是没有通电的,人们靠煤油灯照明,没有电视机,收音机也是稀少的。到了夜晚一家人或邻居们在一起聊天,老人们经常给我们讲故事,说谜语。我特别爱听,有些故事传说很美好。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