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极星储能网2023-02-21
以特斯拉为代表,宝马、戴姆勒、通用汽车也纷纷宣布采用大圆柱体系,所以认为从长远来看大圆柱应该成为主流。
来源:新智驾2023-02-17
自1885年德国人奔驰发明汽车以来,一百多年间,欧洲诞生了戴姆勒、大众、宝马等世界级的车企巨头,以及博世、大陆、采埃孚等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上无法绕过的垄断级供应商。欧洲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汽车工业的发源地。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3-02-13
据悉,蔚来、保时捷、江淮、东风岚图、宝马等多家整车厂已公开宣布旗下车型会搭载4680大圆柱电池,戴姆勒、大众、一汽、小鹏等也在考虑使用大圆柱电池。其中,宝马已经与国内3家电池供应商达成合作。
来源:高工锂电2022-12-28
正因如此,孚能科技早在2018年就成为eqa、eqb、eqe等车型的独家供应电池商,拿下了戴姆勒全球范围内迄今为止的最大一笔电池订单。
来源:未来汽车Daily2022-12-23
随后,马斯克又为特斯拉争取来两笔分别来自戴姆勒和丰田,共计1亿美元左右的股份收购款。与此同时,特斯拉也迎来了自己第一座工厂:加州弗里蒙特工厂。
来源:环球零碳2022-12-07
2020年,戴姆勒卡车股份公司首次对外发布了梅赛德斯-奔驰genh2燃料电池概念卡车,引发行业一阵热议。...2021年,戴姆勒集团宣布,其旗下的奔驰genh2氢燃料电池卡车已经完成了初期试车场测试,即将投入大规模的道路试验。
来源:辰隆科技2022-11-16
丰田汽车、康明斯、沃尔沃、戴姆勒等国际车企,已经在内燃机革新方面进行了多年的研发和储备,仅日本丰田就拥有5000多项氢能技术专利,多款纯氢内燃机已经进入商业化量产前期。
来源:辰隆科技2022-11-15
在使用氢燃料与内燃机革新方面丰田汽车、马自达、本田、康明斯、沃尔沃、戴姆勒汽车等国际重要企业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研发和储备,在日本仅丰田汽车就拥有4000多项氢能技术专利,丰田汽车总裁丰田章男曾驾驶一辆新款
来源: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2022-11-15
除了宝马,戴姆勒、苹果、lucid、rivian以及小鹏、蔚来、一汽、江淮、大众中国也在关注和布局4680电池。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2-10-13
据了解,cellcentric公司成立于2021年3月,是戴姆勒和沃尔沃各自持股50%的合资燃料电池企业,主要业务包括研发、生产以及商业化推广氢燃料电池系统。...戴姆勒更是多次表示将加大氢燃料电池研发投入,尤其是推动氢燃料重卡的商业化发展。此外,日本丰田、韩国现代、德国宝马等汽车品牌也纷纷入局氢燃料电池汽车。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2022-08-25
半年报显示,动力电池方面,宁德时代拥有最广泛的客户群体覆盖,与特斯拉、现代、福特、戴姆勒、长城汽车、理想、蔚来等全球客户深度合作。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2022-08-24
动力电池方面,与特斯拉、现代、福特、戴姆勒、长城汽车、理想、蔚来等全球客户深度合作。
来源:电池中国2022-08-15
power day”上透露,未来其将在入门级车型上使用磷酸铁锂电池,并且会是其平台的主要电池路线之一;现代汽车表示,2021年上半年已着手研发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电动汽车,并将在中国以外的地区推出;同年10月,戴姆勒集团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2-08-04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从圆柱电池的终端需求来看,特斯拉为短期主要推动者,中长期有望逐步应用至宝马、戴姆勒等汽车公司。2025年,预期4680圆柱电池渗透率有望达到70%,对应装机需求有望超150吉瓦时。
来源:高工氢电2022-07-26
在随后近20年的时间里,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日本本田、丹麦serenergy等汽车生产商也相继开发出甲醇燃料电池车型,并促使丹麦建设了第一个甲醇加注站。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2022-07-19
据悉,该项目已经获得了15个欧盟国家以及包括阿尔斯通和戴姆勒在内的35家公司共54亿欧元(约54亿美元)的资助。
来源:起点锂电大数据2022-07-12
亿纬锂能则于今年拿下捷豹路虎48v定点、博世定点,稳定供货戴姆勒、现代,此前还获得宝马两个定点、欧洲戴姆勒定点。...宁德时代目前手握多笔长单,其中国际订单数量亮眼,包括现代、大众、戴姆勒、特斯拉、宝马、fisker、 elms等。
来源:电池中国2022-07-08
此外,梅赛德斯-奔驰母公司戴姆勒,去年12月还联合stellantis对固态电池制造商factorial energy进行战略投资并与其展开业务合作。
来源:电池中国2022-07-06
一方面,用户对续航600公里以上中高端电动车的需求越来越大,广汽、蔚来、上汽、戴姆勒等整机厂相继推出多款续航超过800km的中高端车型,普遍搭载的是高能量密度的高镍三元电池。
来源:超电实验室2022-07-05
近日戴姆勒卡车开始推进液态氢实验,并表示与气态氢相比,液态氢的能量密度明显高于气态氢,因此在开发燃料电池驱动时更倾向于采用液态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