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农电人物正文

兵头将尾的乡土情结

2012-08-31 14:13来源: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农电公司作者:何水晶关键词:科尔沁区农电局双语服务蒙汉双语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大大小小一箩筐的荣誉里,“大文”最稀罕的还是那六张印有“全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字样的大红证书。六年了,每逢开全区民族团结工作表彰大会,他都会披红戴花,坐在头排,当区里领导将证书颁发给他时,台下总是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是何等的光荣。可今天,一回到家里,他就一头扎在床上,沉思起来。老婆问他,得了奖,怎么不高兴呢?他说,你不懂,一个人得六张证书,这责任,重啊!

马广文,科尔沁区农电局金家窑供电所所长。金家窑供电所因坐落在莫力庙苏木金家窑嘎查地界而得名,“大文”,因既是土生土长的莫力庙人,又是金家窑的“姑爷”,而被乡里乡亲们如此昵称。

灵机一动,催生了“蒙汉双语服务

2010年6月28日,由国家电网报、中国电力报等20余家媒体组成的“走进电网”主题采访团走进了金家窑所营业厅,“混都吐,渥得儿的葛塔塞尼”,窗口女受理员代萨出日嘎一张嘴,就把这些“老记们”弄得一头雾水。是蒙语吧?“老记们”的第一反应。不错,这边有男受理员充当了翻译,“欢迎各位领导光临指导”……尽管女受理员接下来的欢迎辞大家谁也没听懂,但这些“老记们”觉得挺新鲜,像是答中外记者问。一会儿功夫,就有高颧骨、红脸蛋的蒙古族客户来交费了,看到女受理员跟他们口若悬河地进行无障碍的交流,“老记们”都很想知道这个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创始人是谁。“大文”站在一边,笑咪咪的,心里却美得很,因为他知道,蒙汉双语特色服务就诞生在这个营业厅,起因却是一件“糗事”。

2006年的一天,小街基嘎查的老额济珠日合来交费,不会讲汉语的她说了一火车的话,可窗口的业务受理员憋得脸通红,就是不懂。情急之下,找所长吧!“大文”别看是本地人,在蒙古族堆里呆了这么多年,可他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也只懂诸如“把大依帝是吃饭”之类眼不前的蒙语,想跟老额济对话,他也不行。可他有他的辙,一溜小跑,找来了电工包海宝,这才与老额济接上了头,化解了尴尬局面。海宝与老额济的畅快交流,让“大文”灵机一动,一个想法油然而生,何不在莫力庙这个蒙古族人口占70%的民族聚居区推行“蒙汉双语服务”,“还”民便利?

七天后,“蒙汉双语”在这个小小的营业厅掷地有声。半月后,双语服务的名声不胫而走。一年后,开始风行通辽供农电系统。两年后,通辽供农电系统所有客户服务中心、95598服务热线及服务窗口均实现了“蒙汉双语服务”,营业厅设有蒙语座席,热线提供蒙语导航,触摸屏开发了蒙文查询系统,并且将便民服务又延伸到手语。至此,美丽亲切的“蒙汉手”三语服务在这个全国最大的蒙古族聚居区落地生根、迎风怒放,成为“国家电网”品牌服务中别样的风景。

“三世佛”身上的金箔

2009年10月26日(农历九月初九)上午九时,拥有360多年历史,内蒙古草原人民心中的佛教圣地、素有“内蒙古布达拉宫”之称的莫力庙,在沉寂了三十余年后,举行重建开光典礼。落成的集宁寺大殿衔草原,接良田,气势雄伟;朱红墙,缀金顶,古色古香。铜胎贴金的“三世佛”高过五米,法相庄严,气度非凡。因为高兴,苏木人大主席代吉如和今天喝的有点高,历经九任苏木党委书记,亲历过莫力庙由衰败废弃到夷为平地再到重建复兴的他,心中感慨万千。平日里,跟自己风里来、雨里去,为重建工作奔波游走的“大文”今天却早早地离开了人群,让他心里空落落的,找到苏木党委书记秦岭告起了状:“大文”这小兄弟不够意思,平常总在这转悠,今天这么重要的日子却不上前抢个镜头,就像这“三世佛”身上的金箔,就爱躲在暗处发光。

天天在这里搞线路维护的白铁柱知道,他们的所长此时正奔向莫力庙苏木旅游开发项目的另一个景点――关帝庙了。

2007年,塞外古刹重建工程伊始,“不用找、不用提、不用问”,被苏木达李东誉为“三不用”所长的“大文”果然出现在了大庙旧址上。两年的工期,一年的临时用电,一年的“绿色通道”,“大文”来往穿梭于电源点选取、线路敷设、变压器安装和临时电源全天候维护的各个环节上,成了莫力庙重建的见证者,“老代”戏称他的老伙计为“筹委会副主任”。当350米高压线路、5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和2000米地埋线给大殿点亮虔诚的灯火的时候,“大文”已经站在下一景点的搅拌机前,思考他如何再发挥金箔作用的问题了。

莫力庙的民俗村、度假村如雨后春笋,悄然错落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这也忙坏了“大文”所长。2007年11月的一天,恰逢大雪,可刚刚建成的政府大院和蒙古大营急需用电,“大文”马不停蹄,带领这帮弟兄立杆架线,没白天没黑夜的干。一次,局领导来所,打电话才知道他在线路上,忙着去看他,可他却回来了。车进院,只见副所长刘鹏军端坐在方向盘前,却不见“大文”回来,领导问,你们马所长呢?鹏军打开后车门,只见“大文”胡子拉茬,10分钟的车程就已经在后座上鼾声如雷了。

如今,蒙古包里都装上了空调,马厩里都闪亮了灯光,“大文”急呀,生怕苍凉黯淡了这方发展的热土,阑珊灯火灰了父老乡亲的心。

金家窑的“智囊”

三年前,一墙之隔,金家窑嘎查党支部书记武斌和嘎查达周炳双的日子可是不好过。两委班子挤在一间屋子里,开会人多时,还要在隔壁的机井房里安座位。穷得心发慌,眼发锈,眼巴巴地看着本村的村民动不动就上访告状,看着十五公里外的莫力庙羊场农民靠种葡萄发家致富。今年,这两位可牛了,坐享着六间大瓦房,坐拥着63万“巨款”,欣赏着林地葡萄园,美不胜收。周炳双这个原来爱挠头的车轴汉子,话多得说不完:咱有“大文”这个智囊,不愁增产增收,思路决定出路吗!原来,金家窑有片740亩的“北坨子”,生长着多年长不大的“疙瘩林”,属不被闲置的“荒地”。“大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给武周二人出了一个“金点子”,把这片林地申请为林地葡萄园,既可以种葡萄,又可以兼种各种农作物。上电和水利配套问题由所里和村里分别解决。很快,林地葡萄园的项目批下来了,电也上了,管灌也安了,原来无人问津的坨子地一下子成了宝贝,121户村民中,有60户承包了葡萄园,仅承包费用武周二人就收获了平生最大的一笔“巨款”。村民们不上访了,改上葡萄园了,沙地里种上了西瓜、红干椒、花生、黄豆,成了全苏木“沙地葡萄”和“沙地西瓜”的示范园区,仅种植农作物一项就为金家窑人均增收了1100元,加上明年大份子下来的葡萄,人均增收恐怕3000元也不止哟!怪不得金家窑人有句顺口溜:“文”上电,“武”管灌,一下增收一百万。

满特嘎没抢购着葡萄园,但他在“大文”帮助赊砖的鼓励下,建起了自家的鸡舍,养了5000只鸡。今天7月,他的第一茬小鸡出栏了,一下子就剩了两万七千块,算起来,一年到头,近10万元的收入,他已经开始筹划着买私家车了,路过供电所时,好顺便捎去一筐鸡蛋。看到养鸡挣钱,又有15家要联合起来,建设养殖小区。

你帮一,我帮一

石家窑村是农电局的扶贫点,赵永贵是“大文”的“一帮一”扶贫对子。建村部、拓广场、上低压,37万元的投入,石家窑有了脱贫致富的奔头。“大文”还赚不够,建议从根本上解决每家每户的问题,于是,在他的倡议下,每家又赶回了3只绒山羊,下羔、卖绒每户又年增了600元收入。7年过去了,赵永贵家羊成群了,砖瓦房成片了,各种电力设施优先快速地进入了石家窑,石家窑大踏步退出了贫困村的行列。

2010年春节,从千里之遥的呼和浩特又发来一条祝福的短信,把“大文”的思绪带回了五年前。16岁的图娅聪明好学,成绩优异,在市蒙古族中学是尖子生。可因为家里穷,还要供图娅的小弟达来上学,阿爸乌日吐痛苦地做出了让她辍学的决定。小图娅哭着从班车上下来回家,正巧被“大文”遇上。图娅是幸运的,全所职工都为她捐了款,并每月都按时把生活费送到乌日吐手中。奥运会开幕那天,“大文”接到图娅打来的电话,告诉他自己已经被内蒙古大学录取,并邀请所里的叔叔们一起到她家,阿爸要杀猪感谢恩人们。那天,“大文”喝的很多,很激动,也很有成就感,临行,把1000元钱塞到图娅手中,叮嘱她上大学了,别忘了家乡。图娅在短信中写道:家园远,故土亲,叔的叮咛铭记心;游子意,赤子心,他日回家报乡恩。“大文”落泪了,感同此心。

二十几年的岁月,如同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来不及欣赏就已匆匆流过。走在林场到水库的乡间油路上,看着两侧并行的高压线路,想着这“万米千亩葡萄长廊”又将为家乡装点一片绿色,带来无限希望,“大文”被自己如马儿一样的奔跑惹笑了。

作者: 何水晶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科尔沁区农电局查看更多>双语服务查看更多>蒙汉双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