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西方对中国能源投资爱恨两难(图表)

2014-06-24 09:40来源:海外网关键词:天然气管道能源投资李克强访英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目前来看,中国石油消费增长的速度已经开始放缓,寻找更多进口来源的压力有所减轻。未来的进口能源增长重点很可能会转移到天然气、煤炭以及核燃料上。在这几个能源领域内,中国的主要进口对象是中亚、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尼、卡塔尔等国,与石油的主要来源有所错开,进口能源的来源总体上将会更加多元,从而也将更加安全、稳定。

面对中国能源投资,西方爱恨两难

除了与能源出口国直接合作之外,中国近年在保障能源进口安全上还有一个重要策略,那就是与欧美财团也加深合作,通过共享利益,在利用其技术和资源上丰富积累的同时,又能于内部直接对其反华意志和决心掣肘。

以这次中海油在英国刚签署的新协议为例,一方面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可靠而稳定的能源供应布局的一部分。毕竟尽管“中国三桶油”近年在包括海外业务的各方面,发展势头都极其迅猛,但与曾经位列“石油七姐妹”的BP和壳牌相比,无论是在勘探和开采领域的尖端技术上,还是在全球油气资源的储备上,仍然存有不小差距。双方合作使BP和壳牌赢得大把利润,中国获得能源供应和先进技术,确实是双赢。另一方面,卡梅伦则被强硬派攻击为前倨后恭,为了做生意就抛弃了“原则”。是什么“原则”被卡梅伦们抛弃了呢?显然,是打着“人权”之类旗号,公开孤立、遏制中国发展,维护西方绝对优势地位的原则。

欧美当然不是完全不解中国的策略,有时候他们也能强行抵御,例如2007年中海油收购尼尔科公司的失败。但是追求利润的本性使得财团们不可能长期抵抗中国伸出的橄榄枝,而西方的体制又让财团们具有无孔不入的影响力。于是在财团的拖带下,西方与中国间的利益纠葛越深,对华态度也就越纠结。

事实一再证明,充分利用中国巨大的投资和市场产生的吸引力,是打破西方国家根深蒂固的反华情绪,分化他们对华态度的最好工具。即使如今还不能治本,却也能有效遏制其再度冷战的冲动。尤其是中国复兴崛起已成为世界共识,韬光养晦已经无法再掩护中国被西方聚焦注视的现状下。

近期在东欧的乌克兰和中东的伊拉克、叙利亚都发生了剧烈的政治变动,作为西方核心的美国却迟迟不愿直接插手干预,反而仍集中力量推动“亚洲再平衡”战略,将中国视为最具份量对手的态度已经昭然若揭。然而,与当年毫不犹豫将苏联公开确立为敌人的绝决相比,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甚至是现在在强硬极右翼支配下的日本,无论如何宣传鼓动,都无法推动整个国家将中国正式确立为敌手。究其原因,就是中国与苏联不同,苏联与西方在经济和社会的各方面几乎都是完全隔绝的,而中国却已经于不知不觉中,在西方主导的全球体制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砍向中国的刀子,几乎不可避免也会切到西方自己身上。

如何向中国开战,哪怕是冷战呢?中国有无数人担心着“马六甲困局”,这当然是有理由的。但是西方无数人也在苦恼着澳大利亚式处境。也许在远离中国边境的大洋之上,西方确实仍有能力卡断中国的能源通道,但被卡住喉咙的真的只是中国吗?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澳大利亚一直是西方世界中对亚洲国家态度最强硬的代表。但堪培拉的政客和官僚们已经发现,意识形态和经济现实的分离,让他们制定的海军战略变成了“在中国切断中澳贸易航线的时候保护航线畅通无阻”的无厘头笑话。而类似的纠结在整个西方到处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尼克松曾经说:21世纪西方将不战而胜。当时他主要针对的是苏联,但也暗示可以稍带上中国。不过从现实看来,胜且未必,战倒是已经举步维艰了吧。

原标题:魏峰:西方对中国能源投资爱恨两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天然气管道查看更多>能源投资查看更多>李克强访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