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西方对中国能源投资爱恨两难(图表)

2014-06-24 09:40来源:海外网关键词:天然气管道能源投资李克强访英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国仍能确保基本能源自给

据观察者网文,近日,李克强总理开启上任后对英国的第一次正式访问,其中一项重要行程活动,就是17日与英国首相一起共同见证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中海油)与英国石油公司(BP)签署的一份价值约200亿美元液化天然气供应协议。

根据这份协议,BP公司将依靠其全球资源组合,每年向中海油提供150万吨液化天然气,期限20年。这是中石油刚刚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签下中俄东段天然气管道项目的世纪巨单后,中国在不到一个月中签订的第二份长期能源进口协议。虽然这次与之前的中俄天然气协议规模相形见绌,但仍然是罕见的巨额合同,两国总理(首相)出席见证的高规格就证明了这一点。也在同日,中海油还与壳牌公司达成了全球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全球范围内,在油气石化行业的上、中、下游产业上展开全面的合作。

不久前的中俄高峰会晤,和这次中英政府首脑会晤,展示经贸合作的重点都落在了能源(天然气)项目上,这显然不是一种偶然。

自从1993年中国在数十年后第一次重新转为石油净进口国开始,中国进口能源的规模一直在迅速扩大。到2009年,煤油气这三大主要化石能源中最后一项——煤炭也转为净进口。2010年也许会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在这一年,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和能源消费总量双双成为世界第一。而在今年,中国很有可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短短二十年,中国对进口能源的需求就从微不足道发展到了如今绝对量已经接近世界第一。

这对于能源出口国固然是天赐福音,可对中国而言,如何保证进口能源供应的安全与稳定,则是一项从来没有经验,但必须成功的挑战。

根据公开数据,到去年为止,在三大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上,来自于进口的比例分别约占了8%、58%和30%。初看这些数据时,确实会觉得中国已经深陷对进口的依赖。也因此,海外一直都有一种很强的声音,认为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是中国在战略上的最大软肋。甚至有对华非常不友好的人士公开放言,当与中国发生大规模冲突或者对立时,只要扰乱甚至卡断中国的主要能源进口路线,就能迅速而有效地迫使中国屈服。这种观点看上去直观易懂,而且“不证自明”,使其在国内也相当流行。

不过,实际上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远没有上述以为的那么脆弱。首先就是因为,尽管能源进口的绝对量已然很大,但中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能源供应总体上仍然立足于国内。根据国家统计局公报的初步核算数据,2013年全国(不含港澳台,下同)的能源消费总量折合总计为37.5亿吨标准煤,而其中约九成(34亿吨标准煤)是由国内资源供应的,只有10%左右来自进口。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除了俄罗斯、加拿大等少数几个地广人稀的传统能源出口大国外,中国仍然处在能源自给率最高的一组行列内(下图是国际能源组织IEA提供的近期相关统计比较)。

原标题:魏峰:西方对中国能源投资爱恨两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天然气管道查看更多>能源投资查看更多>李克强访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