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关于售电牌照的辩论:有还是没有?

2015-10-23 08:57来源:北极星售电网关键词:售电牌照售电公司电力体制改革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一道门槛→注册资金和金融信用

这就来给你算笔账,我国每年销售的总电量约在5万亿度电,以每度电约0.6元计,这至少是一个3万亿的庞大吸金市场,目前电网购销差价在0.2元/度左右,这也就意味着总计将有超过1万亿的购销差价重新分配洗牌,这对行业的影响是颠覆性的。

一个拥有100万混合用户的中等售电公司,年售电量至少在50亿度,那么每年购电或生产的成本至少在10亿量级左右,即使有预付费及其他金融措施可以保证部分现金流,但至少为亿级的企业注册金理应成为获取大批量客户的先决条件。虽然这样的资金量对于蓬勃生长的股票市场来讲并非难事,很多上市公司可以借此直接或间接获得大量资金来源,但对于广大中小型企业来讲,这也的确是个不低的门槛。

第二道门槛→专业人才的资质要求

美国德州曾经规定售电公司至少要包括电力相关行业从业15年以上的专家,并且拥有各种行为的良好纪录。从本质上来讲,制度的设定者如果的确是以分解和优化市场为目的,那么在人才资质要求上作大胆与高规格的要求,对电力市场的创新和活力保障都是极有意义的推动。

第三道门槛→对经营对象的细分化管理

可能你还不知道,中国几乎超过70%的电力消耗都来自于工业企业,而居民用户只占很小的比例。如果放任售电公司自由选择其经营对象 ,那么居民用户所能获得的多样化选择必然极其有限。因此搭配一定的居民用户比例,或者对于特殊类型的用户进行分配管理,应当可以在推高售电公司门槛的同时逼迫其更大程度的创新。

除了出于普遍服务的考虑,细分化还给了小型售电公司腾出了更多生存空间。以德国为例,目前虽然有数以千家的售电商,但大蛋糕还是被四大能源集团分走,而其他公司则只能小心翼翼分食剩余不多的小甜品,这个各方鼎立的小垄断格局,正是一个健康售电市场的理想形态。因为小型售电公司的生存空间,其实在于对市场作垂直细分,实现差异化,而在这些细分领域,大型售电公司通常无暇顾及。

售电牌照”不等于“售电”

如果新电改要是以售电侧发牌照为标志,那就意味着这次电改不会有好的效果。因为售电侧放开有很多前置条件,如果达不到,放开也没什么意义。前置条件比如电网公司的定价模式、经营模式,还有售电市场的市场格局的变化,如果这些没有,那售电侧放开就意义不大,成了做游戏。

对于售电业务,现在全国三千多个县,老百姓也不是买不着电啊!至于售电牌照,这并不是新事物,电监会资质中心发许可证都普及了,现在全国各个供电局和地方售电都有资质许可,这不是什么稀罕事,所以,发现这点毫无意义。售电业务本身不算什么,售电市场的放开才是重点。

但是售电牌照今年肯定要发,包括国家和地方层面,这相当于扩大了售电范围。售电侧的放开是要给消费者选择权,打破电网垄断,形成多个售电主体,而对于这些售电公司的前景,就要看各自的发展了。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售电牌照查看更多>售电公司查看更多>电力体制改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