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广东江门十三五规划:建设高新区、鹤山、开平、台山等热电联产项目 建设分布式能源站(全文)

2016-07-12 08:28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广东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节加快公园城市建设

实施《江门市公园城市建设工作纲要(2015-2020年)》,构建以大型风景区为龙头、以田园风光公园为特色、以各市(区)综合性公园和镇(街)公园为骨架、村居公园均衡分布、城乡绿廊有机串联的市域公园体系,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到2020年,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6.84%。

一、维育生态安全格局

严格落实生态控制线、林业生态红线,实施山水林田湖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江、海岸线等公共资源控制,强化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管控,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景观保护,开展控制线范围内非法建筑物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清理整治,推动生态公益林扩面提质。

二、构建市域公园体系

重点完成圭峰山等七大龙头公园的整合和建设,加快台山中国农业公园建设,规划建设万亩小鸟天堂等湿地公园,打造各市(区)至少有“一山一水”的公园格局。新建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省级湿地公园2个市级森林公园,3个县级森林公园和24个镇级森林公园,加强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各市(区)至少新建成1个城市综合性公园,加快镇(街)公园建设,推进村居(社区)公园全覆盖,实现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完成各级公园建设标准编制,完成公园统一标识。

三、打造特色绿道网络

加快构建“中国侨都潮人步行径”网络。抓好滨水生态绿色廊道景观建设,以江、河、海等水体为依托,把滨水廊道打造成集观光休闲、全民健身为一体的带状公园。沿路建设城乡绿道体系,以江门大道等城市主干道以及高速出入口为依托,沿路打造“一路一特色、全年常绿、四季有花”的生态景观带。继续坚持“种树”,深入开展种树绿化活动,完成生态景观林带建设123公里,做好森林碳汇林抚育工作,提升生态效益。

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建立生态化排水体系,推动建设防洪排涝与生态景观有机结合的多功能“海绵体”。保护城市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恢复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海绵型公园绿地,推广屋顶绿化,鼓励透水铺装、透水型道路与广场建设,规划建设雨水调蓄设施。推进重点地区低影响开发建设,新区综合径流系数按不超过0.5进行控制,城市水面率不低于7.5%,硬化地面中透水性地面的比例不小于40%。

专栏11:公园城市建设重点工程

东部三区一市公园建设:江门植物园、蓬江天沙湖湿地公园、江海龙溪湖湿地公园、新会思成湖及万亩小鸟天堂湿地公园、鹤山古劳水乡湿地公园,圭峰山、白水带、龙舟山、大雁山等4个龙头公园、11个森林公园、8个综合性公园、11个镇街公园、425个村居公园。

西部三市公园建设:台山大隆洞湿地公园、开平塘口湿地公园、恩平沙湖湿地公园,石花山、梁金山、鳌峰山等3个龙头公园、18个森林公园、5个综合性公园、31个镇街公园、564个村居公园。

第三节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低碳社会建设,积极完善绿色居住环境,倡导绿色生活新风尚,推广产品供给、市场流通、消费行为全过程的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一、大力推进节能减碳

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重点地区节能监控,定期发布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严格控制年综合能耗300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市(区)新上项目能耗增量。加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分解落实机制,开展碳强度年度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加快低碳技术革新与推广应用,有效控制电力、化工、建材、纺织等高耗能产业碳排放。落实碳排放的统计监测核算制度,探索推进碳普惠制试点。

二、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加强绿色低碳产品的推广应用,提高绿色低碳产品的生产比例和市场占有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倡导低碳出行,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推广新能源汽车。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推动既有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实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标准,鼓励使用环保材料和低碳施工。

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化改造,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加快三废资源化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支持再制造产业化发展。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支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培育一批循环经济工业园,继续推进崖门资源型环保产业基地、南粤城市废旧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项目、广东银洲湖纸业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

第四节加强环境保护治理

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以环境保护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保洁网格化、环境治理精细化管理。

一、改善空气质量

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以PM2.5、工业粉尘和城市扬尘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工业锅炉燃料清洁化改造和烟气污染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全面淘汰黄标车,强化建筑工地和道路施工扬尘污染控制。限期淘汰排放不达标船舶,逐步扩大LNG燃料在水运行业的应用。建立区域大气污染检测预警预报体系。

二、严格水资源管理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全面开展饮用型水库水质监测工作。积极推进饮用水源水库第一重山商品林调整为生态公益林工作;控制饮用水水源和地下水源的开发建设,加强江河湖库水量调度管理,提升大广海湾经济区等重点经济区的水资源保障能力,鼓励实施海水淡化工程;建立多水源、优水质的城市供水安全网络,推进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加强水环境污染治理,强化源头控制;深入推进潭江流域综合整治,实施“河长制”,加强重点支流不达标水体治理,消除劣V类水体;开展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到2020年城市黑臭水体占比不超过10%;统筹海洋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控制污染物排海,推进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加快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率。实行用水总量控制,进一步完善阶梯水价调整机制。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建立完善水环境信息共享与公开制度。

专栏12:水环境综合治理体系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完成《江门市潭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立法并实施。

推进“河长制”:建立并实施潭江干流、天沙河、马鬃沙河(麻园河)、北头咀支渠(乌纱河)、会城河、紫水河、奇榜河、台城河、公益水、新桥水、镇海水、民族河、址山河、雅瑶河、公仔河、仙人河等河涌“河长”责任制。

控制污染物排放:开展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治理。到2017年江门市区建成区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2016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

开展流域重点整治:开展重点水环境问题的专项整治,开展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治理工作。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各市(区)建制镇污水处理厂(设施)及配套管网项目,建设市区杜阮、棠下、潮连、江海污水处理厂二期,荷塘污水处理厂扩建;推进台山工业新城水步污水处理系统、开平迳头污水处理厂、新美污水处理系统、恩平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二期)工程等建设。开展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试点工作。

三、防治土壤污染

推进土壤环境加密调查,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划分,实施分级管理。设立污染场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建立数据库。重点加强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区域的土壤环境治理。对受污染土地进行环境风险评估,逐步修复受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

四、优化环境卫生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动员和引导全民积极参与环境综合整治。落实“三个一”环境卫生整治制度,加强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强化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推进垃圾减量化,健全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高标准建设集中转运站,推进垃圾收集运输机械化、密闭化。加快垃圾分类处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设施建设。实施“文明厕所”行动。

第四章坚持开放发展,提升竞合水平

统筹整合内外资源与创造良好营商创业环境,江海联动、区域协同、携手港澳、面向世界,探索建立区域合作新机制,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一节拓展周边合作交流

重点加强与广州、佛山、深圳等珠三角核心区城市合作,积极促进珠西各市合作,主动对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江门在区域中的地位。

一、加强与广佛经济圈融合

加快推进“江佛一家”发展,谋划“江广合作”模式新突破。加入广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承接广佛高科技成果转化,主动对接广佛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参与广佛区域环境联防联治,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预防协作;探索共建传承南粤文化、融合地方民俗、荟萃节庆赛事的大都市文化旅游格局。拓展“江肇合作”,促进陆海联运业务融合发展,共建西江精品旅游线路。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

二、强化与深圳对接

重点推进“江深合作”,以共同加快推进“深(中)江通道”建设为突破口,主动对接深圳科技、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深度合作,加强与深圳对口企业、行业协会、商会进行对接交流,合作打造区域创新体系。建立平台共建、改革联动、人才合作的工作机制,实现江深对接制度化、专业化、固定化。

三、促进珠西地区深度合作

积极推动“珠中江阳”新型都市圈建设,共同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开辟面向粤西的新通道,打造珠西和粤西的物流、人流交汇点。共建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强化产业对接,共同打造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促进大广海湾经济区与珠西及粤西重大平台的协同发展。整合滨海海岛旅游资源,打造广东省有影响力的旅游产业带。推进城市公共服务一体化。探索建立区域合作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

四、主动对接自由贸易试验区

积极复制推广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制度。探索推进保税港、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推行保税展示交易、跨境电子商务保税进口等新型贸易业态,推动保税创新发展。承接自贸区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引入自贸区新型光电、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龙头企业落户江门,力争成为自贸区配套产业基地。引进自贸区内企业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实现本地企业与国际接轨。

相关阅读:

广东江门“十三五”重大项目公布:9个火电 3个核电等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广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