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储能电池锂电池评论正文

华夏储说17丨全球锂价持续走低下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前途辨析及当前进展梳理

2024-06-26 08:52来源:北极星储能网作者:华夏基石 张建功关键词: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储能电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23年以来,全球碳酸锂价格陡降,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迄今18个月的累计跌幅达到85%,至今仍在10万元/吨的低位区间运行。叠加储能行业产能过剩下的价格内卷,导致锂离子电池价格不断探低,磷酸铁锂储能电池近期招标限价达到0.33元/Wh,储能系统限价0.478元/Wh,再次击破电池和系统集成企业亏本销售的底线,使原本寄予厚望的钠离子电池陡然丧失了其应有的“性价比”优势,也浇灭了重点电池企业钠电池产业化的热情。行业分析的全球锂矿资源产能过剩,预期短时期甚至未来还有一个较长时期碳酸锂价格仍将在10万元左右的区间徘徊,最高不超过15万元/吨,更为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蒙上一层浓重的阴影。甚至有业内人士断言,钠电池可能成为电池发展史上的一个“故事”。尽管如此,进入2023年,仍有不少企业宣布投建GW级钠离子电池产线,强力推进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生产。钠电池的产业化是否还有前途,应该怎样走出其产业化的道路,值得深入梳理和研究。

一、锂价走低钠离子电池出路研判

(一)市场供需错配,全球锂价走低将持续较长时间

由于2021年-2022年需求端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的迅猛增长带动的锂价狂飙,吸引资金大举进军上游锂资源开采疯狂扩产增加供给,而下游需求却并未同步增长。导致整个锂电产业链都陷入产能过剩状态,形成2023年全球碳酸锂价格陡降,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暴跌了80%以上,迄今18个月累计跌幅达到85%,跌至目前的9.58万元/吨,也为锂电池行业价格“内卷”创造了条件。近日,碳酸锂期货、现货价格第二次下破10万关口。6月18日上海钢联数据,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再次下跌,均价报9.75万元/吨;广期所数据,碳酸锂期货6个合约收盘价均低于10万元/吨,其中,2407、2408合约分别报收9.28万元/吨、9.585万元/吨。锂价再次下破10万元关口,依然是供大于求的结果。业内人士指出,锂盐基本面中长期过剩预期未变,现货市场库存消化缓慢,预计后续市场延续偏弱震荡,价格缺乏较强支撑。

一是从供给端来看2024-2025年将是全球锂矿产能的集中释放期。据有关数据,从2022年开始,各大锂矿厂商狂上产能,经过两年来的建设陆续投产。2023年全球锂资源开发量约105万吨LCE(碳酸锂当量,同下),同比增加40%(其中澳洲产量占比36.2%,南美24.8%,中国21.9%,非洲4.7%)。2024-2025年将是全球锂矿(含卤水)产能集中释放期,特别是2023年的供给增量弱于2022年底的预期,这部分产能也将后移至2024年释放。预计2024年全球锂资源增量35万吨LCE,其仍高于当年消费增量14吨LCE,2024年过剩量约为25万吨LCE。

从目前全球产能发挥的情况看,澳洲多个大矿扩产项目已稳定投产,2024年锂精矿产量预计将增至380万吨,折LCE47.5万吨,预计增速为27.52%;南美盐湖新增项目也具备了在2024年贡献较大增量的潜力,目前产量最大的依旧是ALB和SQM在智利的Atacama盐湖,但增量更多的是来自于阿根廷;非洲已经成为锂矿扩张的主赛场,甚至将会在2024年对供需平衡产生较大影响,也是中国锂企在非洲开始收获的一年,包括盛兴、华友、雅化和中矿。国内新疆和西藏有望成为锂供应的主要地区,但受环境因素影响预计开发较慢,江西锂云母开采则面临环保压力,在价格下行周期中,预计2024年国内锂资源开发仍将受到影响。

二是从需求端来看动力电池在较高基数上需求增速已放缓,储能占比较小短期发挥不了好大的拉动左右。动力电池对锂需求的拉动仍然占据绝对位置,但未来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几乎已是行业共识。EVTank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5.4%,预计2024年同比增速约25%。在全球主要市场上,中国国内销量占到全球销量的60%以上,其次为欧洲占比近20%,美国市场占比约为10%。当前中国市场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超过30%,随着渗透率的不断提升,降速是合理且必然的。欧洲新能源汽车行业2024年由于补贴退坡等原因销量增速预计进一步放缓,德国针对C端补贴取消;法国补贴车型减少;荷兰补贴微降13%。美国新能源汽车由于其占全球比例份额不高,短期仍难以扭转全球市场增长速度放缓的大趋势。储能成为2023年增速最好的领域,占比约15%。2024年,储能出货大约为动力电池的29%,但短期仍然无法快速的带动锂需求的大幅增加。从长期的角度,未来储能的快速增长将是带动锂需求提升的重要引擎,这一阶段我们或许在2025年以后能够见到。但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是指增长幅度没以前高,但基数已经够大,未来还将是重要支撑,由其中国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

三是从锂矿开采成本来看大部分矿山仍足以支撑锂价现有低位运行区间。盐湖提锂的现金成本最具竞争力,在3-5万元/吨范围内;其次是高品质的锂辉石采矿的成本约为4-6万元/吨,紧随其后的是高品质的锂云母矿成本大致在6-8万元/吨;而非洲资源的采矿成本相对较高,主要受制于能源和运输的高昂费用,非洲矿预估在7-11万元/吨之间。低品质的锂云母超出了12万元/吨,面临最高的成本压力。

兴业期货依据当前合理的供应成本分布图,认为行业成本重心有望落在8-9万元。市场锂价如较长时间维持在10万元/吨LCE左右,有部分矿山可能因成本原因而停产,但大部分锂矿均有开采价值,行业基本实现供需紧平衡;若价格处于8万元/吨左右,高成本矿山可能会关闭,可出清一部分矿山的产能;若价格处于14万元/吨LCE,基本上绝大多数矿山都可以开采,生产企业将会加速产能扩张。从今年2、3月份市场看,价格10→12万元时,对供给的刺激是有效的,2月底在价格10万的时候,预期国内3月份的碳酸锂产量为3.7万吨;到3月中旬价格在11.5-12万的时候,产量预期值变成了4.1万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涨价之后有利可图,一些小的精炼厂重新进入市场拿料开工所致。

锂作为能源金属,其价格走势主要由供需和预期决定。有分析师指出,“基本面中长期过剩趋势未改,短期月度供需边际偏宽松。”自今年3月初涨至12.5万元/吨后,碳酸锂价格持续震荡下挫,来到6月,直接重回10万元/吨关口下方,且持续数日,并有继续向下的趋势。期货方面,以碳酸锂2407合约为例,6月11日收9.70万元/吨,到6月18日已经降至9.28万元/吨,当日跌3.63%。现货方面,上海钢联数据,6月12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报9.95万元/吨,到18日已经跌至9.75万元/吨。中长期看,若目前碳酸锂行业利润得以维持,则产能出清过程将更加漫长,行业仍将承受碳酸锂产能过剩对价格的长期压制,碳酸锂价格也将面临相对较为漫长的弱势筑底过程。

业内预判,预计本轮磨底之路会较为漫长,高成本项目逐步出清仍需时间。随着需求的恢复,特别是未来如果储能领域快速增长拉动锂需求的释放,使供需平衡达到新的拐点,锂价才有可能企稳上涨,预计锂价下一轮上行周期可能要在2025年以后出现。

根据以上情况,锂矿资源供给端已形成如此规模的产能供给;需求端近两三年既不会出现大范围暴跌致使矿山大面积关闭情况,也不太可能出现有新增应用需求而暴增、导致锂资源供给短缺的情况。在此情况下,澳洲、南美和非洲主要资源供给地区如无大的针对我国的地缘政治干扰,总体来看,锂资源价格在10-15万元/吨左右较低位区间运行的周期,可能不止两三年的时间。也许要在2026、甚至2027/2028年后才会见出端倪。

(二)锂价走低对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锂价回落和走低,对钠电池产业化造成较大冲击。此前锂价上涨引发的锂电池成本焦虑,是钠离子电池近年来能够异军突起的主要原因。根据去年下半年以来碳酸锂价格的一路狂跌,目前仍在低位徘徊的情况看,锂价回落已对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产生了明显的冲击。受制于硬碳负极等关键原材料成本、钠离子电池生产制造工艺的工程能力和规模化率短期内难以突破的影响,致使钠离子电池尚不具备与更高能量密度的锂电池在成本上的显著优势,在一定程度延缓了钠电池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和产业化的进展。

有观点认为,从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锂价低位运行的趋势看,钠离子电池降本的速度可能远赶不上锂离子电池降本的速度,钠离子电池的成本优势就会降低甚至消失。据有关测算,碳酸锂价格为20万元/吨时,钠离子电池的边际成本领先约24%;碳酸锂价格为10万元/吨时,钠离子电池的边际成本领先约12%;若碳酸锂价格回归到5万元/吨,钠离子电池边际成本仅领先约5%。与此同时,产业界对钠离子电池的高预期并没有实现。无论是宁德时代未来适配的奇瑞车型,还是头部创业公司中科海钠等已经适配的车型,车的续航里程都没超过260km。这也说明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并未如预期那样迅速。钠离子电池的推动力主要来源于上游的制造商和资本市场,并非来自下游的终端市场需求。当前锂电储能已经相当成熟,在锂电池价格一降再降的情形下,下游很难再有对钠离子电池的需求动力;再加上碳酸锂价格一再下跌,下游应用端压力变小,对钠电技术的迫切程度降低,其产业化进程恐难以继续推进。

从目前钠离子电池及材料研发创新和产业化的进程看,由于当前钠电池生产制造成本还比较高,短期内亦无法取得大的突破,因此,原期望的2024年实现大规模量产和应用,看来已无法实现。钠电池的量产和应用,也许要在2025、2026年后钠电池相关材料和电芯制造技术及工程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形成性价比优于锂电池后,方能实现。如果钠离子电池的成本只比锂电池稍微低一点,钠电池其他性能上的优越性,恐难抵消锂电池能量密度的优势,从而形成与锂电池正面对决的竞争能力。

但钠离子电池长寿命、宽温区、高倍率、高安全、低成本、可与锂离子电池共线等优点也仍被业界部分人士看好。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会长期共存,只是在不同阶段和应用中分工会有所不同。在某些领域中锂电池是必须使用的,而在其他领域则可以采用未来可能更具成本优势的钠离子电池。凭借其多项优势,钠离子电池有望成为铅酸电池的替代品,以及锂离子电池的重要补充。因此亦有观点认为,锂价下降对于钠离子电池产业发展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锂价下跌会对钠离子电池产业发展造成压力,逼着钠电池成本跟随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也能让行业暂时冷静下来,对钠离子电池做持续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任何创新从一个技术变成产品、再到变成商品,需要走很长一段路。如今锂价持续下跌,给真正有技术做研发的企业提供了持续对钠离子电池进行研发以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的缓冲空间,避免在过热的投资赛道冲击和挤占“技术派”未来的发展空。锂价下跌对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是大浪淘沙、优中选优的过程。

(三)钠电池在原材料供应上的安全性和理论上的性价比,或决定其未来仍应有自己的应用空间

随着市场锂价归位,钠离子电池的成本优势将不再突出。目前钠离子电池产业主要为中试线,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量产,0.7元/Wh的制造成本依然较高,相较磷酸铁锂电池还远不具备性价比的优势。目前磷酸铁锂电池已做到0.6元/Wh,部分领先企业已做到0.4元/Wh。

1、首先是钠资源等材料供应上安全可靠无风险,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仍需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钠的来源非常广泛,储量很丰富,并且没有什么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不像锂资源主要集中在南美、澳大利亚、非洲等海外地区。因此从各个方面来看,钠离子电池价格今后长远均不会出现海外供应链波动影响,以及其他非市场因素的冲击和威胁。钠离子电池的主要材料,国内均可自给自足,能够保证供应的相对稳定,也就保障了其材料价格的稳定及其对储能等市场电池供应的稳定,保证市场的需要。

除了技术上提升能量密度、电池循环性能,解决电池运行安全性等痛点和生产制造成本的压力,我国电化学储能还面临一个重要挑战,即其中用到不少关键金属大量依赖进口。因此,从我国长期能源战略考虑,钠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国家能源安全自主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必须要大力发展的重要产业。

图片4.png

从上面可以看成,锂电池尤其用于动力的三元锂电,其核心原材料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都来自于海外。在当今东西方对立和全球政治“向右转”的趋势下,我国锂电产业的发展,未来可能会面对较严峻的外部环境挑战。

一是美欧持续打压和围堵我国“新三样”新能源产业。包括通过其国内投资补贴和税收减免削弱对我国电池进口的竞争力,直接的投资排斥,绿色贸易壁垒限制,高关税封锁,反补贴调查,反规避调查,直接的干预,围堵我国企业在海外获取矿产等。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案》(IRA),用投资补贴和税收减免,对2026年后低于关键矿物质美国及其自贸协议国采购80%,电池组件北美制造2024年起50%、2028年后100%实施排斥。动力锂电池从2024年起、储能电池2026年起实施。欧盟《新电池法》亦采取类似政策,不过关键原材料采购标准低于美国(40%以上),且需进行全部的电池回收。欧盟《新电池法》还对进口的锂电池实施“电池护照”政策,执行十分严苛的碳足迹追踪和重要原材料回收管理。近期拜登政府出台法案将新能源汽车进口税提高为100%、动力电池自2024年起关税由7.50%提升至25%;非动力电池(含储能电池)自2026年起关税从7.5%提升至25%;欧盟在反补贴调查后也出台对新能源汽车17.4-38.1%的临时关税。欧盟《净零工业法案》还推出碳边境调节税,对碳排放不达标的产品课以额外的关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还直接运用“外国敏感实体”(含中国政府持有、控制或受其管辖的实体)政策进行排斥,规定只要有任何电池组件部分在外国敏感实体生产或组装,2024年后只要有任何关键矿物质在外国敏感实体提取、加工或回收,即无法获得税收减免,以此围堵来自我国企业的投资和电池产品。此外,美国还对我国企业在东南亚、墨西哥建厂出口到美国的新能源“新三样”产品进行“反规避”调查,加征同样关税。近日,美国多位众议院议员共同发起一项《脱离外国敌对电池依赖法》的议案,要求禁止美国国土安全部从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远景能源、亿纬锂能、海辰储能在内的六家中国电池企业采购电池,同时希望推动与美国地缘政治对手在供应链方面的脱钩。加拿大政府还直接废止了我国企业与加企业签署的锂矿矿山购买协议。未来不排除极端情况下美国对南美等重要锂资源国家的拉拢和干预,遏阻我国从海外获取锂资源,试图将我国排除在锂等关键原材料供应链体系之外,竭力压制我国锂电产业的发展。

二是全球市场竞争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带来严重挑战。近日召开的G7峰会针对中国在绿色科技领域的竞争力,通过联合声明要求中国减少工业品的出口,遏制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将从保护本国产业角度将持续加大对中国产品、投资、技术的围堵、封锁和打压。从更长远的角度,则是要压制中国新能源等科技产业的持续发展,通过市场的控制让我国高科技企业失去持续发展的能力和产业的竞争力。全球市场消费中美西方就占了约60%的份额,其中美国又占了大头。失去这60%的份额,对我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新能源产业尤其锂电池领域,美国和欧洲多个国家均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振兴发展计划。将中国排除在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之外,已基本成为美、欧、日、韩、澳整个西方体系的共识和共同行动。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储能和新能源产业,仍需要找到一条自主安全可控的道路,才能保障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安全。钠离子电池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仍需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2、钠离子电池材料价低易得,未来其“性价比”优势或将助其获得一定的应有空间

钠是地球上第六丰富的元素,目前工业级碳酸钠仅2000元/吨,而碳酸锂在11万元/吨上下,是碳酸钠价格的50倍,正极材料是锂电正极的1/3。钠离子电池正负极均可以采用价格更低的铝箔作为集流体,相比锂电池负极集流体只能选用铜箔成本更低,铝箔价格仅为铜箔的1/3。此外,钠离子化学使用的材料比锂离子对应物使用的材料便宜,这使得钠离子电池不太容易受到锂、钴和镍成本增加的影响。在所有材料价格上涨10%的情况下,钠离子材料成本将仅小幅上涨0.8%,而磷酸铁锂(LFP)成本将上涨3.2%。由于钠离子在电解液中具有更高的电导率,可以减少电解液溶质使用量,降低电解液使用成本。此外,钠离子电池的封装成本也较低。

上述因素,在锂电池现有技术状况下,一般钠离子电池可以做到比锂电池低30%的成本,未来钠离子电池可做到0.2-0.3元/Wh;磷酸铁锂电池在当前锂价破10情况下,一般在0.6元/Wh的水平,部分领先企业可做到0.4元/Wh。国家新型储能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锂电池达到0.45元/Wh,是基于推动锂电池储能的规模化发展需要。目前储能招投标领域低于0.4元/Wh的报价或中标价,应该说是低于成本价的竞价行为。

当前钠离子电池成本优势尚未发挥出来,主要在其电池的材料及制造技术和工艺还没突破,加之规模化效能亦未发挥,包括钠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循环寿命等。钠电池要实现理想中0.3元/Wh以下的成本,需打通产业链,并实现规模化生产以后。目前钠电池正负材料还处于小批量生产阶段,价格偏高,尤其是硬碳负极材料要10万元/吨,而锂电石墨可能只有3万元/吨;电解液由六氟磷酸钠替代锂电池的六氟磷酸锂,由于未实现规模化生产现阶段售价6万/吨,锂电池电解液仅2.4万元/吨。加之材料合成工艺、电池设计及制造待成熟,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较低,各项材料单 GWh 用量较磷酸铁锂电池高。据有关测算,目前钠电池电芯成本为0.67元/Wh,综合成本在0.77元/Wh左右,与磷酸铁锂电池在碳酸锂价格为40万元/吨时的成本大致相当,其性价比优势基本没有。

钠离子电池的降本空间主要源自于:1)主材的量产化,2)负极集流体方面用铝箔替代铜箔。根据有关测算,假设未来碳酸锂价格稳态为20万元/吨价格,预计磷酸铁锂电芯成本为0.46元/Wh;碳酸锂价格降至10万元/吨,预计磷酸铁锂电芯成本为0.39元/Wh。钠离子层状氧化物路线假设量产后正极材料6万元/吨,负极材料4.5万元/吨,电解液4万元/吨,预计电芯成本为0.35元/Wh,较磷酸铁锂电池稳态价格下成本下降约24%;钠离子普鲁士蓝路线,假设量产后正极材料3万元/吨,负极材料4.5万元/吨,电解液4万元/吨,我们预计电芯成本为0.27元/Wh,较磷酸铁锂稳态价格下成本降低约40%。按此测算,钠离子电池发挥“性价比”的优势,需在全球锂资源供给恢复到“紧平衡”状态,即需求端要有一个较大的增量来消化现有锂矿产能;而这一情景的到来,从全球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未来的发展来看,恐非短时间能实现。

只有跨过规模化量产的门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降本,钠电方可迈入商业化之路,也才能让终端买单更加积极。公开资料显示,目前钠电池小试阶段BOM成本约0.82元/Wh,中试阶段为0.76-0.82元/Wh,小批量量产阶段可降至0.49元/Wh,最终理论成本约0.27-0.29元/Wh。随着钠电产业链的逐步完善,以及产能逐步释放,在规模化趋势下,钠电成本将逐步下降。。

此外,锂离子电池也在持续进步和迭代升级,对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又将形成较大的威胁。一方面通过硅碳负极材料和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的应用,大幅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从而降低锂电池的度电成本。使用硅碳负极材料,能将现有液态状态的锂电池能量密度提高50%,从而将每kWh单价成本降低30-40%;使用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能将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20%。锂电池材料的创新,将进一步拉大锂电池与钠离子电池在储存能量上的差距。叠加锂矿资源产能供给饱和(过剩),这将大大抵消钠离子电池主打的性价比优势,更进一步增加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的难度,在储能领域的应用,不论大储还是工商储能用户,可能都愿意选择价格差距不大的锂电池储能产品。

3、钠离子电池宽温性能在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上大大优于锂电池

相比于锂离子电池-20℃到60℃的工作温度区间,钠离子电池可以在-40℃到80℃的温度区间正常工作,-20℃环境下容量保持率近 90%,而磷酸铁锂电池仅能达到60-70%。锂电池在低温下充电易析锂,而钠离子不会析出,钠离子零下20℃电池容量保持率仍在90%左右,可解除大量高纬度地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设备电池容量衰减之痛。作为储能,亦不需要电池加温保温辅助能源设施。磷酸铁锂电池目前亦在攻克高温电池和低温电池技术,但其通过材料改性增加材料和工艺,亦将带来增加生产制造成本的困扰。目前积极推进的磷酸锰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密度比常规的磷酸铁锂电池高15-20%,低温性能也有改进,在零20℃电池容量保持率85%。磷酸锰铁锂电池成本也会贵10-15%。

4、钠电池优越的安全性,可解除用户端对电池起火爆炸之虞

钠离子电池相较锂离子电池内阻更高,在电池短路时电路中电流更低,瞬间发热更少,热失控的温度条件高于锂离子电池,具备更高的安全性;钠盐电解质的电化学窗口较大,电解质在参与反应的过程中分解的可能性更低,电池系统更稳定。锂离子电池存在过放电的问题,会造成铜箔等集流体溶解、电池容量不可逆衰减;而钠离子电池无过放电情况,正极可以放电至0V而不影响后续使用,进而使得电池在储存运输过程中更具安全性。钠离子电磁热失控温度更高,在高温环境下容易钝化、氧化而不自燃,因而安全性能更好。

5、钠离子电池倍率性能更好,快充性能明显优于锂电池

钠离子具有更好的界面离子扩散能力,具有比锂盐电解液更高的离子电导率,倍率性能更好,功率输出和接受能力更强,充电速度均明显优于锂离子电池。适合在快充、响应型储能和规模供电等场景应用。充电速度方面,钠离子电池只需10分钟即可充满,相比之下三元锂电池需要至少40分钟。

6、发展钠离子电池的重置成本较低

钠离子电池生产工艺同锂离子电池类似,二者产线可兼容,生产设备可共用。因此,锂离子电池现有的电池组装生产线稍加修改、调整参数即可用来生产钠离子电池,发展钠离子电池的重置成本很低。

由于钠离子电池可采用铝箔作为负极集流体,因此正、负极片可采用相同的铝极耳,极耳焊接等相关工序可以更加简化。

(四)相比锂电池,钠电池存在如下劣势

1、能量密度方面低于锂电池。目前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在120-150Wh/kg,低于目前能量密度在150-180Wh/kg的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200-250Wh/kg有一定差距。而且锂电池通过正极磷酸锰铁锂和负极硅碳材料的研发,能量密度还有望进一步提升到200Wh以上,理论上可达到400Wh/kg;目前已开始投入装车试运行的凝聚态(宁德时代)或半固态锂电池,其能量密度普遍已在300Wh/kg以上甚至400Wh以上。虽然钠金属负极亦可在能量密度上达到200Wh以上,但其研发进度及研发投入、研发力量上相比已经形成规模的锂电池技术进步,相差比较远。这成了钠离子电池的致命硬伤。

2、循环寿命方面相较磷酸铁锂电池也有差距。钠离子体积更大,难以脱嵌,循环性能较差。钠离子半径比锂离子大,因此导致钠离子在刚性结构中相对比较稳定,难以可逆脱嵌。即使可以发生脱嵌,钠离子嵌入脱出的动力很慢,并且容易引起电极材料的结构产生不可逆的相变,从而降低了电池的循环性能。目前钠离子电池的循环次数一般在2000-3000次,磷酸铁锂电池循环次数一般在3000-6000次。循环寿命的差距,也决定了钠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度电成本上也不太占优势。

(五)总体判断

1、从锂电池原料海外依存度过高、国家能源安全和产业安全角度,发展钠离子电池势在必行。

2、从钠离子电池在性价比、宽温性能(低衰减)、安全性、倍率性(快充)的比较优势,与比锂电池较差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的不足综合来看,钠离子电池的综合优势和综合竞争力,肯定与锂电池有一定差距,始终无法去抢占大规模的锂电池市场。

但在部分重视性价比的领域,未来钠离子电池还是有可以发挥自己优势的领域:城乡代步用的两轮、微型(A00)、小型(A0)电动车(实际我国新增新能源汽车销售中,已有相当比例;电动两轮车已在欧美城市形成新的风向);工程车、园区物流车、景区摆渡车等;电动工具等工业领域的电能替代;部分储能(循环寿命比锂电池差,可能会限制其大规模采用)。钠离子电池会在一些对温度比较敏感、对能量密度要求不太高的场景率先取得突破;然后是大规模储能。同时还有一些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但对成本很敏感的场景,如小动力车、小型消费电子产品。有机构预测,2023-2025年,两轮电动车为代表的小动力将占据钠电池出货量的绝大部分;2025年后,钠电池循环寿命将持续增长,其在储能领域的占比将可能有提高。

实际上述领域的应用场景和未来的应用规模,还是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总体来说,钠离子电池不可能与锂电池“一争高下”,但未来仍然还是有较大的市场容量,依然是一个有希望的产业领域。

3、钠离子电池仍是有比较突出的“性价比”优势的。仅从采用的主要原料领域,钠离子电池的主要原料不涉及贵金属,未来钠离子电池的制造成本应比锂电池低。因为钠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的弱点,性价比是钠离子电池的主要竞争优势。

目前钠离子电池在主要的技术上基本都已取得突破,导致其成本居高不下、达不到应用的“性价比”的原因,主要在于受到锂电池上游锂资源和碳酸锂大规模降价、以及锂电池储能全产业链产能过剩的冲击,由此也在很大程度影响了部分头部电池企业持续研发钠离子电池的信心,大大减缓了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的进程,从而限制了钠离子电池的规模化应用和规模化生产。目前钠离子电池成本高企的核心原因,也正在于钠电池包括上游材料未实现规模化生产。未来随着钠离子电池市场应用规模的逐步扩大,上游材料规模化生产后必然带来材料成本的大幅下降,从而降低钠离子电池的生产制造成本,实现钠离子电池的“性价比”优势。有业界人士认为,碳酸锂价格下降后,钠离子电池的预期成本优势仍旧存在,但需要建立在量产降本之后。有机构测算,即便碳酸锂价格跌至10万元/吨时,规模化生产后采用层状氧化物体系的钠电池较其仍有15%的成本优势。

在此情况下,原有锂电池生产企业许多都放慢了钠电池产业化的进程,反倒是钠电池初创企业加码布局,等待锂资源供给减少和锂价上涨,以给钠电池腾出一定市场空间。头部电池企业及整车企业,亦未放弃钠离子电池的研发创新和产业化进程,宁德时代、比亚迪、瑞典电池企业Northvolt等,都有布局钠离子电池的研发与生产。

4、从当前全球锂资源供给能力与下游新能源汽车及储能等应用端的需求配比来看,这一轮锂周期下行和低位运行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超低价的碳酸锂,拉动了锂电池成本的大幅下滑,提前达到《指导意见》0.45元/Wh的目标,但实际上这一目标是需要锂电池通过技术进步达到的。在低价锂电池的冲击下,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之路会更加漫长。原预判的2023年“产业化元年”,也许要等到2025、2026年之后。

二、当前钠离子电池研发应用进展情况

目前,钠离子电池已逐步开始了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应用的阶段,国内外已有多家企业,包括英国FARADION公司,美国Natron Energy公司,法国Tiamat公司,日本岸田化学、丰田、松下、三菱化学,以及我国的中科海钠、宁德时代、钠创新能源等公司,正在进行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的相关布局。国内在钠离子电池产品研发制造、标准制定以及市场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工作正在全面展开,钠离子电池即将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相关工作也走在世界前列。

(一)电池材料和电池结构的进步

钠离子电池主要生产制备技术已基本成熟,处于量产的前夜。正极材料方面,目前投入研究比较多的包括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型、普鲁士蓝(白)等,其中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理论能量密度最高,有望率先商用;负极材料方面,现阶段技术路线以硬碳为主,软碳为辅;电解液方面,以六氟磷酸钠电解质为主;集流体方面,低成本铝箔替代铜箔正在不断推进中;隔膜材料可沿用锂电池隔膜体系。

1、正极材料:三种技术路线之争,层状氧化物体系有望率先商用

当前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存在三种技术路线之争,目前业内普遍共识,是层状氧化物工艺成熟,其工艺流程与设备和锂电三元材料相似,配套企业基本为成熟的三元正极材料厂商,能够提供一致性好、性能稳定的样品和量产原料,是近期产业化首选方案。

1)层状氧化物:层状氧化物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倍率性能、物料成本等方面在三种技术路线中综合表现较好。钠电池产业化的初衷在于降本,因此其主要替代动力和储能的性价比市场。钠电层状氧化物正极相较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单瓦时成本更低,小动力及动力性价比市场场景下,层状氧化物路线依托其较磷酸铁锂更高的倍率、低温性能优势,以及更低的成本,有望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但层状氧化物依然存在结构相变复杂和循环寿命短等问题,提升层状正极材料的综合性能仍是目前钠离子电池的重要研究方向。中科海纳、传艺科技、孚能科技等众多企业均布局层状氧化物钠离子电池。

2)普鲁士蓝:相比而言,普鲁士蓝类化合物成本低廉,有着较高的电压和可逆容量,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和倍率性能。从成本和能量密度来说,未来普鲁士蓝类材料相对成熟后,性价比较高,增长会加速。但存在结晶水难以去除、过渡金属易溶解、循环寿命低等问题。目前,宁德时代普鲁士蓝和层氧两种技术路线都有布局。

3)聚阴离子:化合物稳定性高,具备最长的理论循环寿命,落地低速车、储能等应用前景广阔。但这类材料的电子电导较差,电池能量密度偏低,往往需要对其进行碳包覆改性,目前生产成本较高。鹏辉能源主要在层氧材料,该材料更适合大规模储能领域。钠创新能源、众钠能源为布局聚阴离子类钠离子电池的代表企业。

以上三种技术路线各有优劣,但业内认为未来不同正极路线的钠电池和锂电池将会并存,且各有各的优势应用场景。短期来看,两者相互补充、互通有无。

2、负极:使用无定型碳而非石墨,硬碳为主流,软碳为辅助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使用无定形软碳、硬碳材料。硬碳比容量性能优越,在工作电位、容量、首次库仑效率等方面具有优势,是目前最有竞争力和应用前景的负极材料,具备开发高能量密度钠电池的潜力,但由于其原料多为生物质产率偏低,现阶段其制作成本较高;此外还有储钠容量和首次库仑效率较低等问题。目前主要通过对硬碳的孔结构、界面等进行调控来解决。硬碳的前驱体来源、批次一致性及工艺适配性极待突破,是制约其产业化的关键一环。

软碳相对于硬碳在结构上更为有序,故储钠比容量较低,但采用煤、沥青等原料,其成本低。

现阶段钠电负极厂商技术路线以硬碳为主、软碳为辅。采用硬碳路线的主要负极厂商较多,包括日本可乐丽、佰思格、贝特瑞、多氟多、圣泉集团、元力股份等,采用软碳路线的相对较少,主要有华钠芯能、汉行科技等。产能规模方面,部分厂商已建成千吨级产线,万吨级产线还在建设中。

3、电解液:要解决六氟磷酸钠化学稳定性等问题

目前满足需求的钠离子电池电解质主要是六氟磷酸钠(NaPF6),但是存在化学稳定性较差、易水解、遇痕量水生成HF会导致正极材料金属溶出从而导致正极材料性能衰减的问题。

4、结构创新提升钠电成组效率

由于钠电池体积比锂电池要大20%-30%,需要开发钠离子电池无模组电池包(CTP)技术,并结合钠离子电池正负极集流体均可采用铝箔做成双极性电池的特点,将电池包成组效率提升到极致,避免钠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上的相对劣势,进一步发挥钠离子电池的低成本优势。

(二)锂价走低冲击下,钠离子电池产业投资和研发仍在继续推进

在确定性需求和政策支持下,国内目前已有宁德时代、比亚迪、孚能科技、亿纬锂能、蜂巢能源、欣旺达、超威集团、星恒电源、比克电池、中科海钠、传艺科技、钠创新能源、众钠能源、立方新能源、鹏辉能源、派能科技、华宇钠电新能源等超200家企业竞逐钠电赛道。据统计,从2023年扩产项目来看,涉及钠离子电池开工的项目达到8起,投资规模超416亿元,产能规划超过100GWh。此外,钠电池领域的投融资也在升温。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2月31日,钠电池产业链领域25家企业进行82次融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6月,全国已投产钠电池产能达10GWh,相较2022年年底新增8GWh。从2023年钠电池投产项目来看,还多为一些中试线、测试项目。随着越来越多的钠电池项目逐渐建设落地,钠电池产品应用也将提速。

2024年1月4日,比亚迪徐州钠离子电池项目正式落地,项目总投资100亿元,该生产基地将主要生产钠离子电池电芯以及PACK等相关配套产品,计划年产能30GWh。近日,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公司宣布,将其在乘用车领域的研发成果转移到两轮车电池的开发中。孚能科技还透露,2024年将推出其第二代钠电池产品,性能进一步提高,成本向更低价位的碳酸锂看齐。

1月12日消息,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宣布,将投资法国钠离子电池初创公司Tiamat,在法国启动钠离子电池工厂建设项目。

1月15日,青钠科技与立马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立马集团将采购青钠科技生产的钠离子电池用于旗下二轮车、三轮车等整车生产,年度目标采购量0.5GWh。

1月28日,湖州超钠新能源规模化储能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产业化项目签约四川绵竹。项目总投资30亿元,将在绵竹建设8万吨级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生产基地。

日前,瑞典电池制造商Northvolt在官网宣布,其推出一款先进的钠离子电池,经实验室验证能量密度超过160瓦时/千克。电池是由硬碳阳极和普鲁士白阴极组成,成为第一个将普鲁士白电池工业化且商业化的企业。

2024年2月1日,宁德时代公布了一项钠离子电池国际专利申请,专利名为“钠离子电池电解液、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更早之前,宁德时代推出的第一代钠电池能量密度为160Wh/Kg,已实现装车,并宣布其下一代钠电池能量密度研发目标超200Wh/kg。2024年2月28日,宁德时代在回复投资者提问中宣布,正在研发第二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可以提升到200Wh/kg,在成本、寿命和低温性能等方面预计将有更好的表现。

国家知识产权局2月6日公告了深圳新宙邦“一种钠离子电池”专利;厦门厦钨新能源“一种低温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及电池”专利。

近日,力神电池宣布推出160Wh/kg圆柱钠离子电池,该产品可实现﹣40℃放电容量保持率大于80%;5C快充,充电12分钟达到80%电量,并通过GB38031-2020安全性能测试,可应用于电动车及大规模储能。

蜂巢能源去年年末发布全球首款350km+续航短刀钠离子电池,满足A00级和A0级电动车、电动两轮车等市场当前需求。

2023年,湖钠能源钠离子电池及系统项目、众钠能源广德寻钠钠离子电池制造基地项目、东驰新能源年产20GWh新型钠离子电池项目、青钠新能源10GWh钠离子电池项目等钠电池项目迎来大批量开工,且投资额大多为数十亿/上百亿,钠电池已逐渐成为电池行业又一大项目投资路线。

(三)当前钠离子电池应用领域及未来需求预测

预计钠离子电池规模化量产与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尚需时日,与锂离子电池的应用竞争格局短期内不会有明显变化。随着技术攻关与产业链布局完善,钠离子电池正逐步开始得到推广和应用。主要的应有领域有:

一是在两轮车、低速电动车领域,凭借较铅酸和锂电更高的性价比率先快速替代铅酸电池的市场;二是储能领域,凭借安全和耐低温的优势,率先应用在对于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要求较低、对价格敏感性较高的用户侧储能、通信基站和数据中心、电动船舶等领域;三是乘用车领域,通过钠锂混搭技术有望覆盖65%纯电乘用车市场。

首先是替代两轮电动车铅酸电池的市场。低速电动车一般是指速度低于70km/h的纯电动车,主要涵盖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四轮低速电动车(A00级)等。据 GGII 的数据,现阶段两轮电动车铅酸电池占据了约70%的市场份额。铅酸电池能量密度、使用寿命、各方面提升及成本下降空间已非常有限,而且由于铅酸电池中含有重金属铅,近年来面临着严格的环保压力。基于近 5 年的两轮电动车销量数据,到2025年钠离子电池的渗透率按20%,则两轮电动车领域对钠离子电池的需求量有望达到 13GWh。

第二是A0级和A00级小微型电动汽车部分取代锂电池的市场。由于钠离子电池的较低能量密度,只能率先应用于低速电动车以及部分低续航乘用车领域。A00级和A0级小微车型对价格更敏感,对电池性能要求不高,具有价格优势的钠离子电池有望在此类车型中部分取代锂离子电池的市场份额。A00级电动车特有的便捷的代步功能,所承载的功能和场景是主流电动汽车所不具备的,但市场仍不容小觑,假设到2025年A00 级和A0级电动汽车的年销量达到300万辆,钠离子电池的市场渗透率达到5%,则A0级和A00级电动汽车对钠离子电池的需求量有望达到3.75GWh。

第三是在户用和工商储能领域,将成为锂电池的重要补充。目前进入储能应用的二次电池技术主要有铅酸电池、高温钠电池、全钒液流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然而上述电池技术都有各自的局限。铅酸电池能量密度很低而且存在环保压力;全钒液流电池初始投资成本偏高且占用体积较大;锂离子电池受锂资源的限制未来难以同时支撑电动汽车和规模储能的发展。据中科海钠、钠创新能源等公开的钠离子电池性能参数,现阶段电芯循环寿命均可达4500周以上,初步满足电化学储能系统运行十年以上的要求。预计在国内各省规划的超过60GW新型储能中,钠离子电池按10%的渗透率为,装机规模有望达到 6GW/18GWh。目前,日本的储能领域已有属于高温钠离子电池的钠硫电池的实际应用;室温钠离子方面,中科海钠已有储能用钠离子电池。

以上,预计到2025年,钠离子电池市场应用总规模,可达35GWh左右。

据研究机构EVTank预测,2023年年底,全行业将形成13.5GWh的钠离子电池专用量产线产能;到2030年,钠离子电池的实际出货量或将达347GWh。照此推算,2024年至2030年期间,钠电池出货量复合增长将达到58.1%。近日,韩国市场调查机构SNE Research发布报告预测,中国钠离子电池将于2025年正式投入量产,主要用于两轮车、小型电动车和储能领域等。预计到2035年,钠离子电池价格将比磷酸铁锂电池价格低11%至24%,市场规模将达每年142亿美元。有机构预计,到2026年,全球钠电池需求将达116GWh。其中,储能领域应用占比最高,达71.2%。到2030年,全球对钠电池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至526GWh。

2023年2月,中科海钠与思皓新能源联合发布首台钠离子电池试验车;同年3月雅迪发布搭载钠电池的两轮车;4月宁德时代宣布钠离子电池将首发落地奇瑞车型。

2023年12月,全球首款搭载钠离子电池的A00级微型电动车江淮钇正式下线,新车已于2024年1月5日开启批量交付,搭载中科海钠钠离子圆柱电芯。

2023年12月,江铃集团与孚能科技合作推出的首款钠离子电池纯电A00级车型江铃易至EV3(青春版)正式下线。

在江淮和江铃之外,奇瑞、比亚迪等电动四轮车企和淮海等电动三轮车企都有清晰的钠离子电池上车计划,或者已经向中机车辆技术服务中心申报了相关车型;雅迪、台铃、新日等电动两轮车企则推出了搭载钠离子电池的车型。目前,宁德时代、中科海纳、孚能科技钠离子电池配套的车辆都已正式进入公告,预计将在2025年正式量产上车。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发的60伏特钠离子电池组顺利完成在电动两轮车的装车示范。

目前,比亚迪150Ah刀片钠电芯已经通过中试,可进行规模化的生产,20MWh的钠电魔方储能系统在其南宁工业园正在试用。

三、钠离子电池产业市场发展格局情况

(一)上游电池关键材料成为钠离子电池技术投资重点赛道,产业链基础好发展快

从钠离子电池产业链投资重点分析,59%的被投项目专注于上游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关键材料;24%的被投项目专注于中游钠离子电池研发与生产;14%的被投项目专注于钠离子电池解决方案。

整体行业格局来看,由于钠离子电池材料结构与锂电池类似,传统锂电材料龙头具备先发优势,相对于其他新型储能技术需要更多的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实施新布局,钠离子电池上游材料端产业链基础较好,发展较快。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三种技术路线各有优劣,预计维持多种路线并存的格局,并匹配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层状氧化物成熟度相对较高,且综合性能优异,该路线厂商主要有容百科技、振华新材、当升科技、亿纬锂能等。海外企业中Faradian采用镍基层状氧化物方案。普鲁士蓝类正极材料主打成本优势,代表企业有百合花、七彩化学/美联新材、汉行科技等。聚阴离子材料结构稳定、循环寿命长,但是成本高、能量密度表现较差。众钠能源采用低成本的硫酸铁钠作为解决方案,钠创新能源在积极研发磷酸钒钠、磷酸锰钒钠等材料体系。海外企业中,法国Naiades和Tiamat均采用了氟磷酸钒钠作为正极材料。

目前多数负极厂积极布局硬碳路线。传统锂电负极公司如杉杉股份、贝特瑞、翔丰华、中科电气等公司均有硬碳材料负极的技术布局,其中杉杉股份的进展相对较快,其钠电负极材料已经实现批量销售。非上市公司成都佰思格、珈钠能源等,已开发迭代多款负极产品,佰思格计划把产能扩大到1万吨左右,到2025年会进一步把产能扩大到5万吨,产业化布局较为积极。

华阳股份与中科海纳绑定,采用软碳路线,通过无烟煤实现软碳生产。圣泉股份酚醛树脂产能行业领先,成本优势显著;元力股份借助活性炭工艺经验有望进入负极行业。

集流体环节主要厂商包括鼎胜新材和万顺新材等;电解液头部厂商包括天赐材料、多氟多、江苏国泰、永太科技等;隔膜环节主要厂商有恩捷股份、星源材质和中材科技等。

(二)锂电龙头和钠电新势力竞逐钠离子电池制造

目前全球已有近30家企业布局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应用涉及储能、电动车多领域。国内主要分为两类企业具备较高关注价值:

一类是参与拓展布局钠离子电池的锂电池龙头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鹏辉能源、孚能科技、兴旺达等,这类企业在布局和锂电池相近的钠离子电池方面,由于钠电原理与结构与锂电类似,锂电龙头具备先发优势。

另一类是从“0”到“1”钠离子电池领域的创新型企业(钠电新势力),但布局时间较早并且和一些科研院所合作,拥有技术优势的创新型企业,如2017年成立,依托中科院物理所的技术支撑,是国内首家钠离子电池企业的中科海钠,华阳股份持股该公司;创始团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钠创新能源则与维科技术合作;以及2022年起全面转型钠离子电池的笔记本电脑输入设备龙头传艺科技。汉行科技、众钠能源、星空钠电、传艺科技等。新势力企业现在的方向还是以材料为主,目前国内企业主要集中在小规模生产制造。

据公开信息,目前共有两批25家企业钠离子电池通过测评(国家绿色电池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绿色电池评价分析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测评)。2023年7月14日公布的全国首批17家合格钠离子电池包括:中科海钠、汉行科技、湖南德赛电池、华阳新材、派能电池、大连化物所、湖南立方、海四达、弗迪电池、鹏辉、嘉盛、海基、盘古钠祥、星恒、昆宇电源、传艺钠电、蜂巢。2023年9月11日公布第二批8家合格企业:维科技术、国钠能源、珠海冠宇、深圳珈钠、深圳拓邦锂电池、东莞市创明电池、江苏浩钠新能源、湖南钠能时代。其中,原传统锂电池企业仅有6家(不包含宁德时代、比亚迪);其余均为新进入电池生产制造的“钠电新势力”企业。

根据上述情况,2023年以来在钠离子电池领域加速布局的企业,大部分为近几年新进入电池领域的钠电“新势力”企业。从电池产能布局看,根据桫椤钠电统计的2023年45个钠电池相关项目,25个项目为电池生产制造项目,约为55.5%,其余为正负极等钠电材料项目;13个项目电池产能布局在10GWh以下,20GWh及以上项目有4个,其中淮海控股集团与弗迪电池签约百亿钠离子电池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年产能30GWh,将打造全球最大的微型车钠电系统配套商。材料领域,也大都是新进入企业布局,老电池材料企业中,容百科技规划在仙桃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建年产10万吨磷酸锰铁锂和5万吨钠电正极材料产能;美联新材投建年产6万吨电池级普鲁士蓝(白)项目。说明也有部分老牌锂电池及材料企业,在看好钠离子电池的未来与前途。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老电池企业近期行动相对较迟缓。尤其2023年下半年至今在碳酸锂材料降价潮冲击下,大部分原在钠离子电池领域布局的企业,明显减缓了钠电池产业化的步伐;但比亚迪大规模产线建设仍很坚定,宁德时代持续推进钠电池的迭代研发,其他部分电池企业也在布局产能(2024年1月4日,比亚迪徐州30GWh钠离子电池项目正式落地,项目总投资100亿元。旗下弗迪电池公司宣布,将其在乘用车领域的研发成果转移到两轮车电池的开发中,2024年将推出其第二代钠电池产品。据悉,比亚迪海鸥车型将于2023年第二季度上市,将推出钠电池和锂电池两种版本,续航300公里—400公里。如果顺利上市,比亚迪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个将钠离子电池装上汽车的公司。2024年2月1日,宁德时代公布了一项钠离子电池国际专利申请;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电池已实现装车,近期宣布正在研发第二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可以提升到200Wh/kg。此外,派能科技、海四达、易事特、兴储世纪也已开展钠离子电池产线建设)。

上述这些情况说明:

1、钠离子电池仍有未来,仍是需要高度重视的一条新赛道。主要的因素包括:

一是我国储能(含新能源汽车)要找到一条自主安全可控的道路;储能电池产业(包括锂电、钠电等)也要为自己找到一条自主可控的道路(避免国际动荡或锂资源国际供给大幅波动对整个新能源电池产业产生大的震荡);同样电池企业也需要为自己找一条自主可控的道路,来应对上游原材料供给大起大落波动给企业稳定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干扰。我国锂电产业近几年“过山车”般的潮起潮落,核心根源在于上游锂资源海外供给,70%以上的对外依存度,始终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不仅电池企业受冲击,上游锂矿和锂盐生产企业、正极材料企业等,同样受到很大影响。近期号称“亚洲锂都”的江西宜春,与锂有关的企业都大面积停产。

二是现有钠电领先企业的技术水平下,通过钠离子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已基本能够达到成本略优于锂电池的目标;通过持续的技术及工程化应用能力提升,未来2-3年时间,钠离子电池全面提升其成本和价格竞争力、形成自身一定的“性价比”优势是可预期的。

2、近期钠电池领域“新老两派”的不同表现,有其自身逻辑:

一是新势力“遇难而上”逆周期发力。一方面是没有“退路可言”,坚信会打出一片新天地,但其行动可能也带有一定“赌未来”的成分,先行把产能布局搞起来,较大规模投入产线建设,等待市场打开的那一天迎来自己的生机;另一方面也期望通过自身力量,推动钠电池的规模生产和市场的规模应用,来打破“降本——规模应用——规模生产——降本”的市场与产业“死结”,积极寻求下游应用端用户的市场合作,包括向小动力电动车、电动工具、储能等下游用户提供产品进行验证性实验,或与下游能源企业、地方政府共建钠离子储能示范项目等,期望逐步通过产品应用的规模化提升来实现生产的规模化,而达到规模化生产摊薄和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

而这一过程,如果仅凭市场的力量在当前碳酸锂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恐需较长时间。但目前至少有三种力量在推进加快:第一是国家层面的引导和鼓励,如工信部、科技部、能源局等部委均对钠离子电池的技术进步给予支持;第二是地方层面,从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产业角度给出项目和市场支持;第三是企业自身持续在创新技术与产品,优化提升生产制造的工程化能力,不断降低产品制造成本。此外,“锂贱伤矿”,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碳酸锂价格,未来可能还是会回归到15万元/吨左右的正常区间。目前,澳洲和南美锂资源国家已通过“限产保价”措施,在限制锂矿开采和锂精矿的供应,锂资源的“锂佩克”国际组织大概率也会形成。据多家头部钠电池企业数据,在这一区间钠离子电池规模化生产后,可逐步显现其产品“性价比”的优势。因此,业内有判断,钠离子电池规模化生产的时间,大体在2026年前后,值得“新势力”们期待。

二是老势力等待观望行动迟缓。一方面是在等待时机、选择时机发力。锂价下行和走低冲击下,现有钠离子电池成本优势尽失,扩建产能短时期内会为企业背上沉重的资金包袱,因此大都在等待锂价反弹锂资源价格走势确定以后再发力。另一方面,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被延迟,也为老牌电池企业在产品技术端(包括电池和材料)持续优化给出更多时间。宁德时代、比亚迪将推出第二代钠电池,性能将接近锂电池;其他老电池企业实际也没闲着,很多也在持续推进产品的研发迭代。

在钠离子电池“量产前夜”,老势力企业主要有三种表现:

第一是持续研发、引而不发。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在研发性能与锂电池比肩的第二代钠电池,但在产能上无动作,或许计划届时改造现有锂电产线投入钠离子电池生产。宁德时代等一线锂电企业有实力和能力做长远战略布局。

第二是持续观望、伺机而动。如鹏辉能源、亿纬锂能、蜂巢、欣旺达等二线锂电池企业,既无研发动静,亦无产能布局动作。估计更多企业是在等待时机再出击。一方面是目前他们要应对锂电价格内卷多抢订单渡过眼前危机而“无暇顾钠”;另一方面在钠电池产品方面已有较成熟技术,改造现有产线即可投入新赛道。

第三种积极参与钠电池布局的老电池或老储能企业,在过往未抓住锂电储能大发展机遇,期望抢抓钠电池风口好乘势而上。如海四达、兴储世纪等企业,转型进入钠离子电池领域。

此外,比亚迪大规模布局电池生产制造,是由其车企主要性质决定的,自己生产电池给自己用,率先在钠电池新能源汽车领域蹚出一条路子,在下一轮电车价格战中增添底气和实力。

相关阅读:

华夏储说16丨从制造端解决锂电池性能和成本问题,干电极技术正成为锂电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华夏储说15丨磷酸锰铁锂作为提高电池性能的关键,正在加速迈入产业化门槛

华夏储说14丨突破锂电池能量瓶颈,硅碳负极材料在艰难突破中应用加速

华夏储说13丨发挥长板效应、构建开放共生产业生态,是储能内卷下应对竞争获得发展的重要路径

华夏储说12丨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正在成为支撑和保障大规模能源转型的核心关键技术

华夏储说11丨“比特+瓦特”将带来新兴能源电子产业崛起发展

华夏储说10丨全球绿色贸易壁垒潮流下 电池回收利用产业有望带来全行业提升发展

华夏储说9丨抓住时机“卷”出海外,“以技术换市场”方能巩固我国储能产业的全球地位

华夏储说8丨储能低价内卷下的“鲶鱼效应”将激发头部企业的新活力

华夏储说7丨新一轮全球电池战略竞争和能源自主,将倒逼我国储能产业加速进化发展

华夏储说6丨全球性资源保护下,钠电池或将在储能领域蹚出一条新路

华夏储说5丨储能产业过剩危机提前到达,中场决胜新赛道在技术与产品的创新迭代

华夏储说4丨储能“内卷”真相:产业规模化初期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均未成熟

华夏储说3丨中国储能成全球重要一极!产业迭代孕育新机会新机遇

华夏储说2丨进入储能大时代,全球储能市场发展空间前瞻!

华夏储说1丨储能的中场赛事:进化与创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锂离子电池查看更多>钠离子电池查看更多>储能电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