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市场正文

2013年煤炭行业发展展望

2013-01-09 10:51来源:中国能源报 于孟林 闫志强 于孟林 武晓娟关键词:煤炭企业电煤电力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生态亟待保护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首提“美丽中国”,明确:“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也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全新要求。

煤炭资源开采会造成岩土体破裂、地表及地下水资源动态变化、水位下降、地表下沉和松动等,由此造成一定范围内近地表的生态环境变化。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如果措施不当将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因此,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与之伴生的是对土地、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巨大破坏,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作为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矿区生态建设备受各界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井工煤矿采煤沉陷损毁土地面积已达100万公顷,这一数字还以每年7万公顷的速度增加,直接威胁我国保有耕地18亿亩的红线。北方地区分布在黄河流域附近的煤电基地大量引用黄河及其支流水资源,有可能提高黄河断流风险,对居民饮水、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专家指出,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需求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开展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相关科研工作,对于遏制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维护矿区生态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在2012北京国际生态修复论坛上,专家表示,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是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工作。而如何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又保障土地资源和环境安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煤矿地域分布广、自然条件差异大、矿区土地损毁情况不一,使现阶段我国在煤粮复合区域,相关边开采边复垦技术与理论缺乏普遍适用性,研究与推广有一定难度。目前进行的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多注重修复数量,缺乏对修复质量的重视;修复示范及探索性工作较多,单项技术较多,从系统尺度修复较少。

另外,煤炭资源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积水、村庄搬迁,加剧了人地矛盾。数据显示,仅两淮煤炭基地已经搬迁41个村庄,人数达25531人,“十二五”期间需要搬迁村庄的数目为104个,搬迁的户数为194760户,搬迁人口为639833人。专家称,仅五大平原煤炭基地中的两淮基地和鲁西基地的搬迁人数就超过了三峡移民130多万的总数。

多位专家表示,国家应在政策上对煤炭基地移民工作予以支持,增加国家项目,在塌陷区治理上给予资金倾斜,同时可以建立采煤塌陷区治理长效机制,提取煤炭可持续发展准备金。

同时,煤炭开采导致矿井瓦斯和煤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危害大气环境。矿井瓦斯中的主要成分甲烷,其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1倍。据统计中国每年从矿井开采中排放甲烷70~90亿m3,约占世界甲烷总排放量的30%,除5%左右的集中回收利用外,其余全部排放到大气中。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5%以上。矿区地面矸石山自燃释放出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也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并直接损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去年8月强调,要坚决贯彻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区域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西部地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煤炭开发战略西移步伐不断加快,如何实现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尤为重要。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和作为总体布局的战略,煤炭高效清洁安全开采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全面展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炭企业查看更多>电煤查看更多>电力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