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能源煤炭政策正文

湖北黄冈:推进煤炭消费总量、强度双控 大力推广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2022-10-18 08:48来源:黄冈市人民政府关键词:天然气煤炭生产原油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能源网获悉,黄冈市生态环境局日前发布黄冈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其中提到,积极推进重点行业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全市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及现役燃煤发电机组环保设施升级改造,淘汰关停不达标的小型燃煤发电机组,全市范围内退出煤炭生产。全面覆盖排污许可证制度管理。完成原油成品油码头、油罐车、储油库、加油站油气回收等挥发性有机物整治工作。加强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辖区船舶污染物接收能力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推广集中供热,热电联产,落实清洁生产及能源的循环利用。

推进煤炭消费总量、强度双控。全面落实商品煤质量管理有关规定,禁止销售和使用不符合环保指标要求的商品煤。年耗用煤量大于1000吨的煤炭使用单位应建立用煤台账,逐步建立健全煤炭质量管理体系。促进燃煤清洁高效开发转化利用,继续提升大容量、高参数、低污染煤电机组占煤电装机比例。严控新增煤电装机容量。提高能源输配效率。至2025年底,全市煤炭消费总量满足省定要求,整体消费比重呈下行趋势。

深化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扩大供给侧非化石能源消费途径及比重,大力推广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持续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推动黄冈电厂的建设工作,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推进黄冈晨鸣化工园热电联产,黄梅、武穴热电联产项目。推进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开展全市天然气使用现状摸底调查,建立长期供应保障的市场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增加清洁能源的供应量。加快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新建LNG储气项目、黄冈中燃管网改造提升工程,补足储气调峰短板。在落实天然气“县县通”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气化乡镇”工程。大力推进“气化长江”战略落实,加快推进船用清洁能源项目、沿江县市LNG码头项目。结合湖北省新能源消纳指引,根据地区情况,利用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消费,到2025年,全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较十三五期间有所上升。

详情如下:

黄冈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为推进“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有关规划计划和《黄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黄冈市生态环境保护形势

“十三五”以来,黄冈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推动“建成支点”实现历史性突破、“走在前列”迈出关键性步伐、“谱写新篇”取得标志性成果。全市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生态市创建为平台,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行动、“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双十”工程和“新双十”行动,积极落实了长江十年禁渔,逐步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以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为着力点,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载体,打赢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围绕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稳步推进各项环境保护规划,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全市“十三五”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2019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在全省考评为优秀,获省政府督查奖励1000万元,市生态环境局被市委、市政府和省生态环境厅同时表彰为“优胜单位”。2020年,市生态环境局被国务院污普办通报表扬为表现突出集体,被生态环境部表扬为全国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工作表现突出集体,被省生态环境厅表彰为目标责任和领导班子考核“双优”,被市委、市政府记三等功并表彰为“优胜单位”;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第一节“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长江生态环境展现新面貌。“十三五”期间,全市顺利推进沿江岸线的综合整治工作及长江最美岸线的建设。落实了沿江36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全面整治长江岸线“四乱”点位110多处。基本完成非法码头的整治,关停和规范小散乱码头180多个。关停、搬迁畜禽养殖场8000多家。全面完成“三磷”环境问题的排查、整改工作。1171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实现了有口皆查、应查尽查,同步开展了排污口分类及监测工作。完成精准灭荒造林5.48万亩,长江两岸造林绿化2.76万亩。全市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

污染防治攻坚取得新成就。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主要河流的水环境质量均维持在Ⅲ类水质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黄冈城区“一湖三港”(冻脚湖、二排港、五七港、赤壁港)黑臭水体的治理工作全面完成,主要水库的水环境质量基本维持在Ⅲ类水质及以上。大气环境逐步向好,2020年省考的十个县(市、区)各污染物平均浓度分别为:二氧化硫8 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16 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61 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36 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1.4 毫克/立方米、臭氧152 微克/立方米,十三五期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步提升,2016年至2020年分别为75.3%、77.4%、79.5%、80.0%、88.5%,五年优良天数百分率均值为80.1%。土壤环境质量已初步改善,基本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全市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耕地保有量707万亩。7个国家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工作已全面完成,5家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相关整治工作已基本落实。全市164个示范村全部完成环境整治任务。

治污减排取得新成效。积极推进重点行业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全市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及现役燃煤发电机组环保设施升级改造,淘汰关停不达标的小型燃煤发电机组,全市范围内退出煤炭生产。全面覆盖排污许可证制度管理。完成原油成品油码头、油罐车、储油库、加油站油气回收等挥发性有机物整治工作。加强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辖区船舶污染物接收能力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推广集中供热,热电联产,落实清洁生产及能源的循环利用。2020年核算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38%、18.1%、10.1%、10.8%,四项约束性指标均完成省定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高度。加速推进全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完善生态制度、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生态空间、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人居环境六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有效推动全市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市的工作,生态细胞工程创建成绩丰硕。“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3个、省级生态乡镇66个、省级生态村518个、市级生态乡镇91个、市级生态村2531个。武穴、红安、麻城3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

生态环保改革实现新跨越。全市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机构垂管等改革举措,2019年组建市生态环境局,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整合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更加优化强化。不断健全执法制度,制定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执法行为,保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有规划、有年度计划,常抓常议。实施“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推行“两法衔接”,提升依法行政能力,维护司法公正。环境经济政策不断完善,推进市级每年筹集资金2100万元用于巴水流域生态补偿,筹建黄冈市水环境综合管理大数据平台,为横向生态补偿考核提供精准依据。巴水流域国控断面2019、2020年水质均为Ⅱ类,生态补偿效果初见成效。

生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迈上新台阶。开展市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各县(市、区)环境应急预案超过3年进行重新修编,逐步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工作。全市分级完成受监管企业危险废物意外事故应急预案备案工作,并督促企业开展应急演练工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面落实了医疗废物、医疗废水监管与处置“两个100%”的要求,实现医疗废物“零库存”、环境安全“零事故”、工作人员“零感染”。核与辐射安全水平巩固提高,连续十年保持辐射环境零事故。

环境风险源监测预警能力得到新提升。全市持续落实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重污染天气预警、监督性监测、辐射安全年度执法检查等工作,开展长江经济带化工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全方位防范环境风险。危险废物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全市重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全市一般固废及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利用率均为100%。全市共核发辐射安全许可证265个,放射源应用单位辐射安全许可证持证率达到100%。

绿色环保服务呈现新气象。持续推进环评豁免、告知承诺、容缺审批。取消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审批、建设项目环保试生产审批以及机动车排放环保标志核发等系列环保审批事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由7个工作日压缩为3个工作日办结;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时限压缩为法定审批时限的近1/3之内,做到减事项、减时限、减费用。

表1-1 黄冈市“十三五”环境保护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1.png

注:*:2020年部分指标(如:地表水省控断面好于III类水质的比例、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等指标受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明显好于正常年份;

**:“生态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原目标为33%左右,2018年按照国家要求进行了重新划定,2020年该项指标值为13.77%。

第二节“十四五”生态环保任重道远

当前,黄冈市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生态环境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全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尚未完成,生态环境压力仍将持续增长。区域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不均衡,统筹解决难度加大。一些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的责任意识还不到位,生态环境部门队伍能力建设方面存在问题,水、空气、土壤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部分领域还存在环境风险。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任务仍然艰巨。全市主要湖泊的水环境质量均为Ⅴ类或劣Ⅴ类,龙感湖、太白湖、武山湖还呈现水质继续变差的趋势。部分河流断面不符合相应功能类别,全市黑臭水体未完全消除。水资源利用效率水平不高,生态流量难以保证,各河流的连通性较差。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保稳定、促改善压力较大,以臭氧污染为代表的新的环境空气质量问题开始凸显。臭氧指标改善不佳,11个县市区监测值均超过标准限值。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土壤污染底数不清,技术成熟度不高,治理项目投入较少,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治理修复难度大,土壤环境监管能力不足。

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全市能源消费结构偏煤,煤炭的主体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交通运输结构偏公,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第二、三产业较全省明显偏弱。结构性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全市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余量不足,全市响应“碳达峰”要求面临较大压力。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控任务艰巨。全市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行业广、企业多,市内管控及VOCs源头替代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标准不清,治理及监管难度大。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缓慢,部分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相关企业未安装治理设施,有机废气直排,对无组织挥发性有机物的管控存在难度。

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与需求不匹配。“十三五”期间在环境监测监管机制方面进行了创新,但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管理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不足,亟须整合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管、危险废物管理、核与辐射管理、排污许可管理等多种功能,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体制机制。基层生态环境执法面临诸多困境,工作经费保障滞后,污染治理投入缺口较大,环保机构人员装备不足,宏观环保管理措施落实不够。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天然气查看更多>煤炭生产查看更多>原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