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国际正文

苏联能源进化简史:从煤炭到石油

2013-11-08 10:13来源:能源 方亮关键词:能源行业俄罗斯煤炭产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德国的榜样

其实,从苏联立国之初的情况来看,煤炭与石油产业都面临着严峻状况。《全俄电气化计划》中,煤炭的开采规划中明言,在1930年前恢复和改造被破坏的煤矿,并新开发50处新煤矿。这方案以“恢复”为先期目标,实在是因为一场国内革命战争将煤炭产业几乎破坏干净。

顿涅茨克、莫斯科州、乌拉尔地区和远东地区煤矿矿井的地面设施被彻底摧毁,其中许多矿区矿井被注水,而矿井无人维护后的自行崩塌加剧了整个煤炭行业的惨状。苏联成立的1922年,全国才开采了1120万吨煤炭。1913年这个数字是2920万吨,可见国内革命战争破坏之烈。

石油产业同样如此。在沙皇时代依靠诺贝尔家族和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经营得到迅速开发的巴库油田在经历了国内革命战争后已经基本停止运转,而它当时是新政权除格罗兹尼外唯一的石油来源。

战争之后,巴库油田地面设施的木质部分基本被腐蚀殆尽,金属部分也大多锈蚀,重要设备大多已被拆掉运走,可当时并没有其他设备和材料用来更替被拆掉的。更严重的则是管理人才及石油工人的缺失。一部分工人被征调到战场上,大批亚美尼亚裔工人则在巴库于1918年爆发的一场反革命运动中远走他乡。1913年,巴库石油工人为30650人,1920年仅为10032人。1913年,全国开采石油1030万吨,1920年仅为390万吨。

从数字上看,煤炭的“起点”比石油略高,但远不到30年代二者差距那么大。除了矿工力量大及其游说团数量多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的示范效应。

1931年,德国的两位化学家伯吉斯和波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帮助他们获奖的便是他们研究的煤制油技术。波施既是一位化学家,同时又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化学工业康采恩德国IG法本公司的董事会主席。

这家公司曾资助纳粹党及希特勒,之后一直与德国法西斯势力有着密切联系。而两位化学家的煤制油技术恰恰就是在德国纳粹政府的需求下被研究出来的。当时纳粹政府的考量是,用煤制油技术所制得的燃料来让多煤少油的德国“扬长避短”。在纳粹发动的二战中,这种技术为纳粹德军提供了燃料方面的极大帮助。

但这种煤制油技术有一个致命缺陷——成本太高。它的生产成本是当时从墨西哥进口的石油价值的45倍。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仅仅为了满足希特勒的需要而不考虑成本研究出来的技术,尽管它获得了诺贝尔奖的肯定。当时希特勒说:“我们必须获得燃料独立地位,这将直接决定战争的结局,而为取得这种地位所付出的成本是无需过多考虑的。”

就这样,德国在30年代“押宝”煤炭,并且还取得了工业生产中的诸多成功。这对于当时深受德国影响的苏联政府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诱惑。德国的表现让苏联领导人一度相信,没有石油,国家一样可以成功。于是,莫斯科也开始将目光投向煤制油技术。1930年,苏联计委甚至已经做出50%液态燃料从煤炭中获取的计划。

而这种政策上的倾向性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石油在30年代也无法超越煤炭的局面。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行业查看更多>俄罗斯查看更多>煤炭产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