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输配电保护与控制评论正文

解码“中国造”

2014-09-11 15:23来源:国企关键词:中国制造业中国西电输配电制造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04年,倪涛出任南通中远船务总经理。彼时,中国的修船行业阳光普照,形势看好。倪涛心中却逐渐萌生了转型的想法。在他看来,修船虽好,毕竟技术含量不高,可替代性太强。“企业要想长期、持续发展,应该找一个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业务。”

倪涛开始频繁拜访业内专家。2005年年底,与新加坡海工专家徐秀龙的一次彻夜长谈之后,倪涛认为,海工产品是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前景所在,潜力无穷。

巧的是,当时中远船务正好提出“修造并举”的理念,拟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这坚定了倪涛的信心。

不过,海工产品技术含量高、生产和管理难度都很大,非泛泛者所能驾驭。

“不转型死路一条,转型绝路一条,但可以绝处缝生。”倪涛和同事们商定后,冒着“无人才、无技术、无订单”的巨大风险,做出了转型决定。

倪涛多次飞赴新加坡,到处游说。新加坡一直是海工产品的制造中心,高水平人才不少。海工专家蒋涛,原籍中国武汉,跟多位同事一道被倪涛拉到南通。“当时的厂址周边一片荒凉,很多地方还在吹沙造地。”

为了留住招聘来的30多位新加坡专家,倪涛跟他们一个个谈判,完全按照市场规则开工资。“公司文化比较包容,大家工作、生活比较愉快。”蒋涛说。

现在,南通中远船务有两位外籍副总,走廊里随处可见白人员工。来自全球的人才,让倪涛和随之而来的客户放了一半心。

海工装备与造船虽然是近亲,但生产特点大相径庭。后者只需按图生产,一张图纸拿到全球生产商手里皆可通用。比如南通中远川崎先后用同样的图纸生产了8艘13386标箱集装箱船,这样的图纸也适用于其他造船企业。海工产品则个性化很强,同一款产品也要根据海域的水深、流速、风力等做细致调整。

产品的区别导致了管理模式的差异。“造船是流程管理,严格的流水线作业;海工是项目管理,是渐进明晰的过程,人才从各专业部门抽调,接受部门与项目的双重领导,根据进展调整人员配置。”倪涛表示。

正因如此,较为保守的日本虽然在造船领域执全球牛耳,但因为海工装备领域要求较为灵活,所以选择了放弃,较为灵活的新加坡、韩国则竞争力更强。

原标题:解码“中国造”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中国制造业查看更多>中国西电查看更多>输配电制造业查看更多>